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百年大党矢志奋斗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心声”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10:38 作者:蒲传新

人民心声集中反映了民众的诉求、情感、期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重要根基和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的精神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民心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关于人民心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百年大党兴党强党的经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新时代表达,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执行。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归结起来,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宣传工作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一种必要的意识形态手段,是工人阶级斗争中最强有力的手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的事业全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纵观我党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脉络,紧紧围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这一根本原则不断深化,完成了理论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核心逻辑。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始终坚持党性是确保正确导向的先决条件,坚持人民性是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的价值坐标。同时,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反映人民心声,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党性与人民性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力量,构筑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是以人民为主体动力、由亿万人民群众集体开创的历史伟业。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主体作用,依靠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人民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不断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不断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还要不断创造出新的需要,以激发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培养个体解放的特有性、拓展人际关系的丰富性,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是浸润人民精神世界的沃土和源泉,是铸就民族精神脊梁的自信和底气,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灯塔和坐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坚定文化的主体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反思、认识吸收和创新创造的系列文化实践活动。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站稳人民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为强国建设贡献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广阔天地,观照现实生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顺应艺术创作内在逻辑,不断创造出反映人民心声、引领国家发展、讴歌时代新风的精品力作,不断书写新征程奋斗华章。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时强调,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生活家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符合其根本利益。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冷战思维的现实威胁、局部冲突的现实困境、“小院高墙”的现实壁垒、干涉分化的现实挑战、饥饿贫困的现实存在,都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守望相助、相互成就,而不是霸权霸凌、零和博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化解文明冲突,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治理新范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摒弃单边主义,为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共享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创造世界和平繁荣而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世界的深刻改变,是其伟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的生动体现,是回答“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坚实注脚。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矢志奋斗的历史足迹,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是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壮阔史诗。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聆听人民心声”在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立场观点方法的具象展陈,是把握人民愿望的核心途径,是科学回答“人民之问”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做好“两个结合”文章,让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接续焕发。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