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22日《经济日报》报道,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绕赤道一圈还多;高速公路里程19.1万公里,是地月距离的一半;快递网点50多万处,把村头与世界连在一起……这些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不只是钢铁与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个可感可知的时代跨越,是一条条打通发展脉络、温暖民生日常的“隐形血管”。
“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古人的浪漫想象,而今天,高铁用时速350公里将神话照进现实。“八纵八横”高铁网建成投产81.5%,意味着天南地北朝发夕至,曾经的“天堑”被钢铁巨龙彻底驯服。高铁营业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这不是简单的规模领先,而是用轨道重新绘制了中国的经济地图:粤港澳“半小时生活圈”中,广州的早茶与深圳的科创灵感撞出火花;成渝地区“1小时交通圈”让人才、技术、资本在双城间自由流动……轨道延伸到哪里,发展的活力就涌动到哪里。
高速公路的延伸更具突破性。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密集的路网像毛细血管,把深山里的苗寨、沙漠边的绿洲都接入发展大动脉。在贵州,桥隧比超90%的高速公路穿越喀斯特地貌,让“地无三尺平”的山区有了产业脱贫的底气;在新疆,京新高速打通戈壁荒漠,让“风吹石头跑”的无人区变成能源运输的黄金通道……一个个案例中,修的是高速,通的是希望;架的是桥梁,连的是未来。
交通的进步不止于“快”,更在于“暖”。每一个节点相连,都是对民生期待的回应。50多万处邮政网点,让“快递到村”从口号变成常态。云南普洱的古树茶,经快递网点直发北京餐桌;陕西洛川的苹果,通过冷链车直达广州货架——当土货成网红,当乡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单元,意味着边疆的特产能够经空港走向国际,曾经的偏远被“通达”重新定义。而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不仅让中国制造扬帆出海,更让海外的各种产品以低成本抵达国内的工厂,变成百姓家中的家电、身上的衣物。交通的大循环,温暖了你我的小日子。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国交通的发展逻辑:始终锚定人民需要。当高铁与地铁无缝换乘,当快递柜进驻老旧小区,当乡村公交开到学校门口,这些细节里的进步打动人心。老百姓的获得感,就藏在出门不淋雨、回家不绕路、寄件不跑腿的日常里。
今天的中国交通,早已超越“走得了”的初级阶段,正在向“走得好”“走得暖”进阶。它让距离不再成为障碍,让流动的中国更具活力,让奋斗的人们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