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为了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适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23 08:29 作者:杨光

图为西安地铁3号线列车从广运大桥呼啸而过。通讯员 甘达摄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持续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助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轨道交通现代化产业体系。

城市建设地铁,地铁改变生活。1300多万西安市民在享受地铁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为生活在这座城市而骄傲。近日,记者走进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与一线员工深入交流,探寻西安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密码。

“西安地铁报站的背景音乐是《苍兰诀》。以前在南京、深圳等地的地铁里也听过这个,但可能是因为西安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地铁的背景音乐显得更加悠远。”广东汕头游客孟宇辉说。

“除了乘地铁游览景区,我还在西安地铁钟楼站换乘通道看到了古井,在青龙寺站看到了整面墙的瓷器,在咸阳西站看到了‘回望秦都两千年’文博展,大开眼界。能在地铁站里看到文物,西安厚重的历史太震撼、太迷人了。”湖南游客曾默琴说。

“4月30日,西安地铁客运量491.7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我为西安骄傲。”西安市民侯小丽说。

2024年“五一”假期,古都西安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再次成为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海内外游客在赞叹十三朝古都恢宏气势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被西安地铁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贴心的服务折服,纷纷点赞。如今,西安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还是展示陕西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

强保障 优服务

着力提升乘客满意度

“班长,0236车2车厢车钩疑似存在故障,请速来确认。”5月16日1时40分,对讲机里急促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循声望去,一群“95后”正在对已营运一天的地铁2号线列车进行“体检”。他们分工明确,仔细对车身、车底、车头和车内的关键部位逐一检查。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的检修工作直到凌晨5时左右才能结束。

5月17日9时,在泾渭半岛落地段泾河南岸桥墩电缆下桥竖井内,由中铁隧道局承建的西安地铁10号线3标项目外部电源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公司承建项目包括四站四区间、两座主变电站及4公里外部电源沟道工程。作为班组负责人,我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带领测量队队员背着沉重的设备,上高架、下基坑,冒酷暑、战严寒,穿梭在项目各个工点,保证准确无误完成测量任务。”中铁隧道局西安地铁10号线3标项目部测量主管高子成说。

西安地铁北大街站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多年来,该站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收到锦旗、感谢信超过1万份。

“北大街站是地铁1号线、2号线的换乘站,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强,对客流保障和服务的要求更高。我们北大街站全体员工将一如既往,为市民乘客提供优质、贴心的出行服务。”站长骆鑫说。

2006年9月29日,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开工建设。2011年9月16日,2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西安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24年4月,西安已开通运营地铁线路9条,运营里程共计311公里,共设车站192座(换乘站不重复计算)。

“2024年计划开通地铁8号环线、10号线、5号线一期东段和6号线一期南段。两线两段开通后,西安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400公里。”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佐说。

搭平台 促转化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初,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了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经营主体,与高校联合打造的“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科技创新平台。

2023年4月,研究院公布了首批5个研究方向(车辆牵引与智能运维、信号与智能调度、智慧服务、智慧社区与智慧园区),涉及33个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项目。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负责科创项目研发应用的全过程管理。

“一年多来,研究院各个项目进展顺利。3D闸机与工电隧智能巡检机器人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即将在西安地铁10号线与2号线进行测试。依托科技力量,西安地铁将为市民乘客营造更智慧舒适的出行环境。”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赵跟党介绍。

研究院以解决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为研究方向,按照“需求引领—项目策划—组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评价—知识产权转让或孵化科技企业”的路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4月8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基地挂牌仪式暨研究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20余家轨道交通产业链相关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齐聚一堂,为行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中车永济、卡斯柯等6家单位被授予“校外实践基地”称号。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与思安新能源就孵化科技型企业进行签约,为进一步增强“校地企一体化”联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转思路 再布局

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从南郊的韦曲到北郊汉长安城遗址,从骊山脚下的临潼向西到咸阳……如今,在关中的黄土下,311公里的地下钢铁长龙将古城西安东西南北相连,形成这座城市新的交通血脉。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努力探索多网融合发展道路,按照“一张网、多制式、全覆盖”的原则,盘活存量资产和富余运力,实现“花小钱办大事”。2022年,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利用国铁富余运力,实施了西户铁路改扩建项目。该项目作为陕西省首个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开行的公交化客运列车线路,实现了西户线与地铁的无缝换乘,对全省未来轨道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不仅如此,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还在西安地铁沿线加强谋划,做足项目储备,全力推动TOD综合开发和保租房等项目立项、融资和开工。2023年,鱼化寨停车场、草滩停车场TOD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开盘,雁鸣湖保租房项目实现了主体封顶。这是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主动服务西安都市圈能力跃升的体现。

“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围绕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不断加快城市轨道线网建设步伐,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省轨道交通事业取得新发展、新成绩。下一步,集团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深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场景向科研项目开放,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围绕充分发挥秦创原及西安‘双中心’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研究院建设成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助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轨道交通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扬说。

权威访谈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访谈嘉宾:

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扬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吴刚

问: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服务?

宋扬:西安是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这既是国家对西安科技创新的最大支持,也是对西安多年产业积淀与科技实力的肯定。轨道交通作为西安这座“双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现实所需、自身所长,更是责任所在、使命所系。截至目前,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批5个研究方向33个科技创新项目实现“揭榜挂帅”,与行业内16家龙头企业组建多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0余名企业研发工程师及西安交通大学49名硕博研究生参与研发工作,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及500余平方米的试验基地,安装调试23套试验设备。8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电隧巡检机器人等4个项目成果在首届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和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展出,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的20余名交通行业外宾及百余名国内嘉宾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

问:近年来,许多国内轨道交通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哪些动作?

宋扬:2019年,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与中国港湾投标联营体成功中标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1号线项目,线路总长23.96公里,合同总期限28年,合同总额超过50亿美元。这不仅是中国企业通过国际竞标获得的单体金额最大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是目前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的特许经营项目。该项目的成功中标使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成为国内首家走出国门实现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双输出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以说,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以“优势企业、抱团出海”的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全省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外拓作出了有益尝试。

问:西安轨道交通产业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吴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运营不仅能促进地区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也能促进沿途土地升值,进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具体到西安,从2011年的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到如今形成9线高效运营的轨道交通网,“轨道上的都市圈”已见雏形。同时,经过近年来西安轨道交通人的培育和不懈努力,西安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有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整车制造、关键核心系统制造及零部件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新成立的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借助西安地铁平台,不仅得以快速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也让新质生产力有了最好的实践载体。

问:立体高效的西安轨道交通对助力“双中心”城市发展会有哪些贡献?

吴刚:建好“双中心”,做强“硬科技”。自2022年12月获批“双中心”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西安精准谋划、全面布局,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科创成果的涌现,还表现在创新力量的聚集和科创生态的持续优化。作为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高效的西安轨道交通不仅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还为西安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强实践载体。随着西安“双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借助轨道交通产业这一独特纽带,越来越多的科创资源正在西安汇聚。未来,随着西安地铁8号环线、10号线及众多无人驾驶列车的投运,全省轨道交通将不断开辟新领域,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手记

为乘客提供满意服务

时光不语,岁序更替。西安地铁开通运营近13年来,累计进行了上百次运行图调整为列车提速,最终将线网最小发车间隔缩短至2分13秒。截至今年5月5日,西安地铁累计运送乘客超过78.4亿人次,线网正点率、客运强度等主要运营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轨道交通对西安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接近60%。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致力于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各种软硬件服务不断优化升级,涌现出“锋巢服务队”“巾帼服务队”“美心微笑服务队”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

轨道交通不仅是当下西安加速推进“双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配套,也是市民幸福指数的一把“量尺”。无论是AI人工智能、5G新技术等的升级,还是爱心车厢、静音出行等特色服务的更新,为了给乘客持续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不断延伸“民生量尺”的长度,满足乘客更多美好出行愿望,写好轨道交通保障这一民生福祉“新答卷”。


链接

近年来,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积极顺应轨道交通发展规律,确立了“致力成为城市建设引领者和生活方式提供商”的企业愿景和“建设全国一流地铁”的目标,形成了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与投融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同时,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按照西安市“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构建全域“一张网、多制式、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成为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的强力引擎。

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复西安市三轮五次建设规划。第三期建设规划于2019年6月正式批复,共计7个项目,目前在建地铁总里程111公里。2024年,西安地铁计划开通8号环线、10号线、5号线一期东段和6号线一期南段,新增里程92公里,运营里程将突破400公里。“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将形成由12条运营线路组成的总长422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