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街道宝桥社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的“360全方位服务体系”引发关注。这个社区通过“桥之音”微信平台架起党群连心桥,以“街坊共治”模式凝聚居民智慧,用“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延伸服务触角,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唯有俯身倾听基层声音,方能收获丰硕果实。
然而,当下有的基层调研却异化为形式主义的秀场。精心设计的路线成了“观光旅游”,座谈会沦为“剧本表演”,问卷调研变成“数字游戏”。这种“塑料大棚里育鲜花”式的调研,看似繁花似锦,实则难经风雨。当厚厚的调研报告对真问题避而不谈、对假数据大书特书时,治理体系便滋生了危险的“盆景思维”。这与治理本义背道而驰。
检验调查研究成效的标尺,在于是否真正摸清社情民意,是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研作为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有力举措,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城市更新的背街小巷,调研解决了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实际问题。比如,西安市新城区为外卖骑手打造暖心驿站,紫阳县人民法院推进“法院+综治”联动共建,清涧县赴外省取经赋能基层治理……这些深入一线的调研活动,真正体现了“用脚步丈量民生”的治理自觉。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扎根实践破解时代课题。走进建筑工地倾听社保期盼,蹲守菜市场感知物价脉搏,驻守急诊室触摸医改神经,这些沾着泥土的调研,才是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唯有让双脚深深扎进民生土壤,才能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擦得更亮,使其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治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