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智慧农业拓宽上合减贫之路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08:17 作者:付玉玮 谷幸

猕猴桃“入库”预熟,消费者实现“开箱即食”;无土栽培的圣女果悬垂空中,颗颗果实圆润饱满;生菜住上10层“高楼”,在人工模拟的光源下30天就能完成生长……

这样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在杨凌示范区的田间地头很常见。

2020年10月22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示范区揭牌。几年时间,越来越多带有“杨凌基因”的“智慧种子”播撒于上合减贫之路,为发展现代智慧农业提供有力支持。

5月14日,走进位于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街道黎陈村的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记者看到,这个占地239亩的“智慧果园”正重塑传统猕猴桃种植模式。

“枝条像鱼骨一样排列能让每片叶子充分采光,配合我们改良后的有机土壤,能大大提升猕猴桃甜度。”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介绍,“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增氧控温’技术,智能调控温度、湿度与乙烯浓度,使猕猴桃在果品预熟库完成预熟,消费者拿到手就能享用,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智能伸缩防护棚通过物联网与气象大数据联动,可应对极端天气,保证了猕猴桃的品质与产量。“去年,我们的销量同比增长20%,每斤售价提高近2元。”高志雄说。

在杨凌示范区,每一项农业科技都经过实验室、试验田的淬炼。

目前,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在扶风县、眉县等地建设了面积达2000亩的示范园区,形成了“实验室+田间”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越来越多果农从中受益。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技术体系,拓展产业链条,同时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为减贫发展注入更多动能。”高志雄说。

近年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人才培育、技术推广、经贸促进”作用,依托杨凌示范区农业特色优势,打造技术、商贸、政策、人文等多层次交流平台,加速推动我国农技装备、优良品种和农业服务“走出去”。

2024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年会暨杨凌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举起乌干达农民的感谢信:“杨凌的日光温室技术让我们的冬季蔬菜产量提升50%。”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先后组织承办了180多期国际研讨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与中国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最新农业科技,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同时,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古利斯坦国立大学现代农业学院等一批农业教育合作项目落地,越来越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精准服务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为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目前,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培训数以千计的农业科技人才。我们将继续发挥农科城优势,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合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办主任、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马静说。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