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要参考营商环境。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信心与投资意愿。然而,部分地区的营商环境仍存在短板,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环节常遭遇“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隐形门槛”。这些看不见的壁垒,成为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若不及时清除,将严重制约民营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从具体表现来看,一些地方在项目招标时,表面上遵循公平原则,实则通过设置特定条款,将民间投资拒之门外;部分政策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但因缺乏配套细则,或设置过高准入门槛,导致项目难以落地。这些隐性壁垒,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阻碍了企业发展。
“隐形门槛”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这些门槛不仅挫伤了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营商环境,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对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
砍掉“隐形门槛”,关键在于法治保障和制度落实。针对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陕西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作出了部署。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公平竞争审查,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并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破除“隐形门槛”提供了行动指南。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切实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