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一个都不能少” 不让一个勤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侧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6-24 09:49 作者:李隽 刘海燕



 

  得知学校新设立优秀本科新生奖学金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对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羡慕不已,被学校不断完善的奖助体系、常年开展的人文关怀、励志教育深深感动。今年5月8日,陕西中医药大学召开2017-2018年度“青春领航 榜样力量”自强自立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暨“2019年资助育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学生代表发言时说道,荣誉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我们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坚守“不让一个勤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将资助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通过开展系列资助育人活动,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党和国家的关怀化作情怀和动力,回报于行,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创新机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充分的经济援助,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不让一个勤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陕西中医药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创新资助形式,优化管理程序,健全长效机制,构建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校和社会其他资助项目为辅包含“奖、贷、勤、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的多元化、全方位、全过程学生资助体系。在国家奖助学金等已有奖助体系基础上,学校每年从教育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6%的资助经费,用于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金、勤工助学金及伙食补助的发放。另外,为落实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每年每生不少于6000元资助资金,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建档立卡学生校内补助金,并积极拓展资助渠道,争取社会项目类奖助学金,设立了香港培才基金等专项助学金。各项资助项目已全面覆盖到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延长助学链条是资助机制创新的表现之一。为确保新生顺利入学,学校设置“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为开学时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办理缓缴学费、优先安排住宿、指导国家生源地贷款办理、赠送入学生活必需品等人文关怀,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当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或灾难时,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为做细做实这项工作,学校延长助学链条,在每年新生入学前,将《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与录取通知书一同寄达每位新生手中,提前普及相关资助政策,通过新生QQ群和微信群、资助热线,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提前做好精准资助准备工作。“我们要让新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的支持和温暖”,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领导表示。

  实施精准资助是资助机制创新的表现之二。陕西中医药大学自2012年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活动,派出教师在寒暑假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通过走访,进一步强化精准资助,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7年来,学校共走访600余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累计发放慰问金70余万元。多年来,学校创新机制,精准资助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关怀,让我安心读书,心里感到很踏实。”来自中医系大二的一名同学说道。

  新生奖学金使家庭经济困难优秀新生备受鼓舞。今年,陕西中医药大学晋升为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学校专门设立优秀本科新生奖学金,分20000元、10000元、5000元、2000元四个等级奖励优秀本科新生,同时对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并符合学校自主条件的优秀新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经济补助。这一政策的出台吸引了高考考生的广泛关注,也将对优秀新生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新生完成学业、成长成才起到重要作用。

  授人以渔打造扶志强能平台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是促进学生发展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陕西中医药大学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近年来,学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在全校大学生中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中,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加强思想引领的同时,夯实专业技能基础,有效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确保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强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学生真正自立自强。

  勤工助学岗位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目前,陕西中医药大学设立助教、助研、助管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百余个,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感受到了赚钱的不易,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人文管理学院2016级学生王悦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勤工助学一年多,在老师指导下,主要进行新闻采写、文字校对等工作。她说:“勤工助学不仅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还将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运用。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创新创业比赛创造学生锻炼平台。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积极鼓励家庭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创新创业典型。2018年,学校“药苑红色筑梦”小分队在学校产业扶贫专家程虎印教授指导下,吸纳旬邑籍学子参与其中,对接旬邑县脱贫需求,开展“药苑·筑梦”红色青年筑梦之旅项目,有效聚合了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等元素,该项目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上荣获银奖。

  发挥专业特色在实践中强化综合能力。学校积极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大型赛事保障及展会服务活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从2016年开始,学校针灸推拿学院连续3年承担了杨凌国际马拉松选手赛后恢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今年全省大学生气排比赛中,学校学生在赛后为参赛运动员进行推拿按摩,专业的推拿手法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广受赞誉。受助学生通过参与大型志愿活动,不仅实现了专业能力拓展训练,而且为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彰显了祖国医学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学校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工作。目前,学校组织700余名教师与1306名建档立卡贫困生结成对子精准帮扶,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活动,各院(系部)通过实施“一生一档案、一月一访谈、一年一走访”活动,不断深化精准帮扶工作。

  人文关怀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构建了学校重视、部门配合、教学院系统筹协调的全员资助育人机制,坚持育人导向,提升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作用,在育人各环节、各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为他们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打造爱心工作队伍。学校把辅导员呵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系统培训,打造了一支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良性影响的主动介入力量,时刻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成长,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辅导员、班主任被家庭困难学生视为心灵的港湾。外语学院王萱老师除了承担英语教学工作外,还担任学生班主任。王萱老师身体力行,积极践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激励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她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设立班级奖助学金。学生们在即将毕业之际把改编的歌曲《你是我的眼》送给她,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像王萱老师这样的班主任、辅导员还有很多,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学生都把辅导员看成是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他们说,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找辅导员帮忙。

  构建帮扶体系。学校注重构建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志愿服务、品格养成相结合的困难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在开展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层就业等工作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创优争先的奋斗精神、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一定要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领导表示。

  培养奉献意识。学校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感恩、奉献意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健康扶贫、支教、心理团训、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为贫困地区送医送药,宣传保健知识,献爱心送温暖。2018年,学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与相关单位合作,在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马栏镇北坡子村开展义诊,受众达800余人次,为当地群众免费发放价值9万余元的药品、2000余份保健知识宣传资料。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传承邵小利烈士舍己救人的英烈风范,坚持为社区孤寡老人奉献爱心、为特殊学校儿童送去知识和欢乐,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升华了资助育人的境界。学校还选聘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为“资助宣传大使”,利用寒暑假回到生源地高中,为即将考取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解答疑惑,帮助学生实现从“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获得资助的同学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学校资助中心的老师说道。

  开展感恩教育。学校还通过组织资助征文、资助知识竞赛,诚信系列讲座、励志教育等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他们树立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人生价值观,在思想上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中医系2017级一位同学说:“不管身处何处,我都要心存感恩,贫困只是暂时的,而我对待贫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却是永恒的,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以自强之心活出自强之我。”

  今年4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在“五四运动”100周年评选表彰大会上,表彰了学校优秀毕业生魏长华、王宗杰等8位“建功立业好青年”,他们扎根边疆和基层,心系祖国,用实际行动履行济世救人的神圣职责、诠释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他们是学校培养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佳代表,是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