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处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是陕西防沙治沙工作的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前,榆林全区仅存60万亩天然林,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有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这些顺口溜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治沙工作,带领人民群众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防沙治沙。1950年2月,国家林垦部(1951年改为林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提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规划,“沿古长城线,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5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榆林成立陕北防沙林场。
1950年6月,陕北防沙林业委员会成立,并在靖边、神木、镇川等地设立分场。同时,派出工作人员,分东西两段,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勘察,在定边、安边、响水、鱼河、高家堡、庙沟门等地成立6个分站,在神木瑶镇、靖边杨桥畔、榆林古城滩等地办起3个苗圃,初步形成由总场、分场、分站、苗圃构成的国家造林网络基地。
1950年,榆林县开始推动群众性造林工作。在城郊榆溪河两岸,七里沙、西门外开展“合作造林”“兵工造林”及机关义务植树活动。1951年,按照地区部署,各县开始在零星的地块上植树。但由于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对在沙漠里植树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1952年1月20日,榆林地委号召全区人民动员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造林防沙、兴修水利。
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组织专家、教授及林业工作者进行实地勘察,于10月制定《陕北防护林带造林计划(草案)》,全面规划榆林防沙造林工作,提出重点营造一条横断西北风、阻止沙漠南侵的绿色长城——基干林带,并将此作为未来进一步绿化大沙漠的基点。这一基干林带,东起府谷黄太沟掌,西越神木、榆林、横山、靖边,直到定边孟沙窝,全长515公里、宽1.5公里。
1953年春,国家林业部部长梁希和苏联专家聂纳洛阔莫夫来到榆林,提出先搞试验,寻找治理沙漠的办法。1954年,国家林业部营林调查队来到榆林,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形成《陕北内蒙沙荒调查报告》《陕北防沙造林规划设计》两个方案,对长城防沙林带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榆林地区和各县党政部门按照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把防沙治沙工作推行到群众中去。以李守林、李生旺等为代表的一批防沙治沙先进人物,随之涌现出来。
到1956年5月,榆林人民植树造林28万亩,零星植树260多万株,封沙护草、封山育林近80万亩,搭障蔽40多万米,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沙区荒漠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逐年扩大,榆林地区基本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