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西进的解放军。
民工担架队在火线抢救伤员。
第一野战军某部涉水过渭河,追击国民党胡宗南残部。
我军十八兵团先头部队快速徒涉漆水河。
我军十九兵团追堵“二马”。
金渠包围战激战场面。
关中人民往前方送军粮。
陕南部队在策应第一野战军主力的战斗中。
70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西府旧貌换新颜。
宝鸡,这座沐浴着文化和历史的千年古城,在解放战争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为了宝鸡解放,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不仅结束了胡宗南在西北地区长达12年的统治,更缩短了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对加快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7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铮铮情怀,坚如磐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今天,我们再次回望这次伟大的革命战争,它不仅是军事战役的胜利,更是封闭腐朽落后的束缚被逐渐解除,光明、正义、奋进、人性的力量开始释放的思想战争,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宝鸡解放是今天谋求宝鸡更大发展的基础,更是推进宝鸡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的动力。
1 从胜利走向胜利——扶眉战役到宝鸡解放
从1947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发动了三大战役并取得成功。远在大西北的宝鸡也很快迎来了解放。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反扑,宝鸡经历了二次解放,直至1949年11月下旬,宝鸡地区全境解放,鲜艳的红旗终于插遍了宝鸡的大街小巷。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发动西府战役,继而解放凤翔、攻克岐山县城。此后顺利攻占陵原制高点,消灭驻金台观团队,攻进龙泉巷和东关,并乘胜追击消灭南关溃兵。随着解放军截断东端铁路,炸毁金陵河铁桥,国民党宝鸡警备司令、整编七十六师中将师长徐保头部重伤被俘,经两个小时抢救无效后毙命。至此,宝鸡全城解放。但是,随后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联合反扑宝鸡,第一野战军实行战略性东撤,宝鸡就此失守。
不折不挠的人民军队并没有气馁,著名的扶眉战役打响。1949年7月10日,扶眉战役开始,我军第十九兵团进至乾县、礼泉及其以西高地,构筑工事,向“二马”援陕军摆出进攻姿态,保证主攻部队右翼安全。7月11日拂晓,第一野战军发起进攻。下午4时,第四军十二师夺取乾县临平镇,掩护主力挺进。12日凌晨2时,三十一团进至益店镇附近,佯称国民党东撤部队回此宿营,令守兵打开城门,最后智取益店;12日拂晓,被包围的国民党第六十五军、第三十八军开始全力向西,企图打开一个缺口,从此突围。下午3时,第一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第二兵团第三军、第四军、第六军同第十八兵团的第六十军、第六十一军、第六十二军及第七军,从东、西、北三面向国民党军队猛攻,国民党部队步步退缩。 13日,第一野战军主力继续向西挺进。14日零时,第二兵团第四军十二师攻占蟠龙山,随即控制了蟠龙山和陵原两个制高点。凌晨3时,第四军十二师攻入宝鸡市区,占领宝鸡。
1949年7月10日至14日,解放军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击败了从西安撤退的17万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扶眉战役的胜利。同年8月30日,伺机反攻的国民党军队全部被击退。之后,解放军先后解放千阳、陇县等地,1949年11月下旬,宝鸡地区全境解放。
2 宝鸡解放
加快中国革命胜利步伐
扶眉战役从7月10日开始到14日结束,计歼敌1个兵团部、4个军部、8个整师零3个整团,共4.4万余人。内毙伤敌1.3万余人,俘敌3.1万余人。缴获骡马2400匹,各种炮290余门,机枪1160挺,长短枪9000余支,汽车6辆,电台26部。收复与解放了武功、眉县、扶风、岐山、凤翔、永寿、麟游、宝鸡、千阳等县城9座。我军伤亡失踪4600余人,与敌损失兵力之比为1:10。扶眉战役胜利后,毛泽东曾致电祝贺:“歼胡四个军甚慰。”
扶眉战役不仅是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围歼战,更是与敌人进行决战的第一仗,使退守汉中的胡宗南失掉此线的屏障,再无还手之力。不仅如此,扶眉战役还完全隔绝了胡、马集团的联系,粉碎了胡、马联合反扑或联防的一切幻想,有利于我军各个击破。重要的是,它使第一野战军总兵力由相对优势变为绝对优势,为我军歼灭“二马”,实现西北完全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扶眉战役的胜利,使宝鸡获得了彻底解放,这对缩短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加快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解放宝鸡,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使西北战场我军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结束了胡宗南在西北地区长达12年的统治,打垮了胡宗南与马步芳、马鸿逵的军事联盟。不仅如此,通往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咽喉要道也被我军占领,为支援和进军大西南和大西北、进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3 无数革命先烈
长眠在西府大地上
在为宝鸡解放艰苦作战的岁月里,有无数热血男儿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他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永远站在战斗第一线;他们无所畏惧,只为胜利……
“同志们,我们要做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是第三十三团副团长高增岳率第二营战士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时高喊的口号。高增岳自小就喜欢阅读进步书籍,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印发革命传单、揭露当地土豪劣绅的罪恶并号召农民抗粮抗税。14岁的高增岳就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走革命道路。从勤务兵、排长、连长到副团长,高增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次高增岳出征归来后,高兴地从腰间取出心爱的“加拿大” 手枪对妻子说:“这把‘加拿大’ 手枪是我在战斗中从一个敌团长手中缴获的,从今天起归我所用。”他便小心翼翼地拆掉手枪各部位的零件,揩上枪油,用一块柔软的抹布仔仔细细地擦起每个零部件,擦完后又动作麻利地组装好,放在手枪套里。这一切,他的大女儿高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恳求地说:“爸爸,从今以后,我就帮你擦枪。”高增岳摸摸大女儿的头说:“孩子你真懂事!以后你就帮父亲擦枪。”
在扶眉战役中,高增岳率第二营战士浴血奋战,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敌军动用一个团的兵力扑向第二营阵地,经过七八个小时激战,敌人未能前进一步。在战斗中,高增岳大腿负伤了,坐在地上指挥;胸部又负了伤,他伏在地上,用尽最后的气力指挥战士们向前冲锋,直到第三次头部中弹,光荣牺牲。高增岳牺牲时,手里还紧紧地握着孩子为他擦过的那把“加拿大”手枪。高增岳义无反顾 ,用自己的生命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共产主义凯歌。
在宝鸡解放战役中,有无数像高增岳这样的战士,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仅在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内就长眠着700余名革命烈士。
4 宝鸡人民
踊跃支援前线
20世纪40年代,参与支前物资存储、运输的宝鸡群众非常多。其中既有农人商贾,也有知识分子,还有地下共产党员。他们通过运输枪支弹药、制作军鞋衣物、抬担架运送伤员等实际行动,甘冒生命危险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立下功勋。
宝鸡人民有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解放战争中,宝鸡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从扶眉战役、秦岭战役到西北乃至全国解放,宝鸡群众组织担架队、驮骡、车辆等,通过运军粮、做军鞋、护送伤员等,诠释对人民军队的拥护与支持。 据《扶风县志》记载,仅1949年,扶风县参与支前的群众就达1.7万多人,其中车夫8000多人、驮夫820多人、民夫5300多人……食品、药品、毛巾、衣、鞋等物,通过宝鸡支前群众的手送到了战士手中。
1949年7月,扶眉战役打响后,扶风县人赵栋学被任命为支前运输队副队长,他赶着自家的牛车,拉着粮草和弹药,穿行在枪林弹雨中,为解放军运送物资。运输过程中,他心爱的老黄牛累死了,赵栋学又推上独轮车为前线运送弹药;途中,赵栋学冒着生命危险,运回来一名伤员,使这名战士得到了及时治疗。攻克扶风县城战斗中,赵栋学让家人和孩子挤在一处,将原本并不宽敞的房子腾出来给解放军战士住,并把家中粮食以及牲口饲料送给部队。
在解放战争中,像赵栋学这样的宝鸡支前群众还有很多。宝鸡解放后,群众在政府的领导下,各区、县、乡、村都建立了支前运动组织,宝鸡人热情有力的支前行动,对支援解放军迅速解放宝鸡、兰州、西宁等地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的不识字的农夫,没有进过城市的村妇,会把牺牲看作坦途,用血用肉把破碎的山河撑住!”1939年9月,老舍在凤县双石铺、宝鸡车站等地看到了工合运动的火热场景,爱国群众在后方生产、运输战略物资的热情,深切感染了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如今,回望宝鸡解放,爱党爱军,依靠人民,英勇顽强,敢于胜利依然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照片均为陕报记者 刘强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