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红色马栏,我们来了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9-07-24 08:52 作者:记者 刘洁玉 高原

QQ图片20190724081603.jpg

7月22日,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30余名中省媒体记者走进咸阳市旬邑县马栏,走访马栏革命旧址、瞻仰革命纪念碑、参观纪念馆,倾听工作人员讲述革命先烈克服困难、勇敢作战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

马栏革命旧址位于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在马栏西河坡的山茆上,依次坐落着300孔大大小小的窑洞,每一孔窑洞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在一处院落中,有26孔修复完好的旧窑洞。习仲勋、汪峰、张仲良、文年生、张德生、赵伯平、高锦纯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马栏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魏佰平告诉记者:“这些窑洞,是当年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广大军民齐动手修建的,是留存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修复前,许多窑洞都坍塌了,修复难度较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采取各种办法努力修复,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恢复原状,让人们从这艰苦的环境中,感受革命先辈曾经的苦难和艰辛。”

QQ图片20190724081621.jpg

1941年至1949 年间,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中共关中地委和中共陕西省委机关的所在地。陕北公学、鲁迅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

随后,参访团来到了马栏革命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18米的马栏革命纪念碑雄伟壮观,象征着马栏从1931到1949年,经历了18年的革命历史。

进入马栏革命纪念馆,一幅长18.5米,高3.5米的“峥嵘岁月”青铜雕塑映入眼帘。正中是七位领导人的站式圆雕,人民群众的英雄群像簇拥在两侧,英雄们的脚下是黄土高原,身后是苍茫雄浑的马栏山。

QQ图片20190724081547.jpg

采访团一行在纪念馆讲解员王苗苗的带领下,参观劳模奖状、军号、证章、书刊、手稿、老照片、望远镜盒……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400余件革命文物。

QQ图片20190724081557.jpg

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参观过程中,展馆里一件大衣格外显眼。大衣的主人叫杜德林,旬邑县城关镇纸坊村人,解放战争时期任青塬区民兵分队队长,带领民兵参加大小战斗200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二级英雄”和“人民功臣”。1949 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民兵分队,在天安门前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毛主席还赠送给他一支卡宾枪。

QQ图片20190724081536.jpg

马栏革命纪念馆馆长赵养群介绍,纪念馆2007年开始筹建,直到2011年6月建成开放。“基础建设不算难,最难的是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赵养群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不少当地老百姓都主动拿出家传的革命物件,“他们说放家里不如放到纪念馆内,什么补助都不要,我们有时候都过意不去。”

QQ图片20190724081709.jpg

“纪念馆改造后吸引了很多游客,现在旺季一天最多能接待五六千人。”红色景区发展起来后,也提高了周边村民的收入。马栏村的村民现在已搬迁到了10公里左右的金盆社区,发展红色旅游已帮助不少贫困户脱贫。

QQ图片20190724081704.jpg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