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叱咤风云李妙斋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29 09:19 作者:陕报记者 张斌峰

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李妙斋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式领导人,至今在老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李妙斋身材魁梧,面容清癯,以卓越的指挥艺术、超人的谋略、杰出的组织才能、果敢善断的作风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赢得了边区军民的拥护和爱戴。

薛家寨是照金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原为当地人敬神修道之所,芋园村人朱吉祥父子曾在这里的四号寨洞供奉山神泥像,其时烟雾缭绕,香火不断。红军在照金一带打游击时,朱吉祥父子见红军纪律严明,十分感动,便主动参加了芋园游击队,投奔到李妙斋麾下,成为红军战士。1932年冬天,由朱吉祥带路,李妙斋、王金海、田德发等20余名芋园游击队队员首次登上海拔1619米的薛家寨,从此,薛家寨就成了游击队的大本营。

1933年春天,李妙斋动员边区军民对薛家寨进行了修整和加固,构筑了北哨门、绣房沟口哨门,加固了党家山、鸡儿架等哨卡。在哨卡周围设置了大量的地雷、滚石垒等,在哨卡之间修筑了便道。同时,对横陈在薛家寨的几个宽阔的天然岩洞进行了维修。在岩洞之间的狭道上,楔入粗壮的木桩,木桩之间结扎木篱。在岩洞周围打筑堞墙,以确保行走安全。

经过李妙斋和芋园游击队的不懈努力,边区党、政、军机关及后勤部门顺利迁往薛家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遂成为红二十六军和各游击队攻守回旋、反“围剿”、休息休整的后方基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照金苏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1933年秋天,趁我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之机,国民党向照金苏区发起了新一轮“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李妙斋带领游击队主力转到高山槐、老爷岭一带与敌作战,以减轻薛家寨大本营的压力。

1933年9月21日拂晓,李妙斋率部队在高山槐、老爷岭打退敌人进攻后刚回到秀房沟,就听到寨上枪声大作。当时,寨上只留有一个政治保卫队,剩下的是修械所、红军医院、被服厂的工人及医护人员等。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到各个哨位阻击敌人。虽然敌人攻势凶猛,但守寨人员毫不示弱,用自制的麻辫手榴弹、土地雷进行还击。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游击队员顾不得饥饿和疲劳,冒雨奔上山寨。李妙斋命令部队散开,加强各个哨位的阻击能力。

战斗进行到下午,敌人开始溃退,李妙斋跳出堞墙,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但是,狡猾的敌人在树林中埋伏了几个射手,李妙斋和警卫员武功被射手的冷枪打中,英勇牺牲。据多位老红军回忆,“武功”是这位警卫员的家乡名,直到牺牲,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李妙斋牺牲后,边区军民十分悲痛。黑田峪群众祁振海家自愿捐出了两口棺材,战友们把李妙斋和武功掩埋在他们牺牲的山坡上。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