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采茶忙。
航空智能制造在汉中。
绣娘制作羌绣。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本版照片均由汉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阔步绿色崛起新征程 奋力追赶超越建“三市”
茶园采茶忙。
航空智能制造在汉中。
绣娘制作羌绣。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本版照片均由汉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饥寒交迫”到“总体小康”、从“小城旧镇”到“最美城市”的三个历史性巨变。全市GDP由1949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71.8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380元、10088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平方公里增长到95.5平方公里,兴汉新城矗立城市文化新地标,滨江新区塑造“三生融合”新样板,航空新城引领军民融合新突破。天汉大地旧貌换新颜,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追赶超越,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发展“三个经济”,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6年内4次获得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市。
一是高举旗帜明指引,开辟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境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造性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全市发展的思路举措。按照省委确定的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确立了“六个三”战略部署,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循环、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民生普惠为导向,“三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三大变革”为根本动力、“三个经济”为重要支撑、“三生融合”为主要模式、“三个融合”为重大举措、“三场攻坚战”为底线任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即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特色产业、交通枢纽、信息物流、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六个中心”;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型能源、新兴产业“六大产业集群”;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启动建设农产品、大宗材料、中医药和中医治疗康养、天然气新能源、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区域旅游集散“六个生产交易中心”,有效引领了汉中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追转并重提质效,构建多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实施千亿投资工程,谋划推进以“一环两城三园四极”为重点的项目支撑体系,民用货机、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建设,“四环红太阳”路网体系加速构建。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扩规增效,“汉”字号、朱鹮牌绿色有机产品畅销全国。实施工业翻番工程,航空新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支柱产业量质双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孕育发展。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荣获“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成投用,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第4,汉中被列入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三是改革开放激活力,打造“三个经济、四向融入”新高地。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放管服”、党政机构等重点改革,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造了“一网一门一次”服务新模式,非公经济占比达53%;成立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报业、广电、文化3家文化传媒集团组建运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汉中模式”;做强“三个经济”大通道,西成高铁变天堑为通途,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60万人次,汉中被国家列为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丝路源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构建“三个经济”新平台,“六个生产交易中心”规划实施,汉中海关揭牌运行,褒河物流园加快建设,秦巴地区中药材和生态扶贫农特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即将建成;打造“三个经济”新引擎,成功举办首届朱鹮国际论坛,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汉中。
四是精准严实攻脱贫,共建以人为本幸福美好新生活。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推出全链条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医健一体健康扶贫、“六种形态”通汉协作扶贫等模式,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获得全省两连优,2012年以来减贫88.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15%,佛坪、留坝率先摘帽,汉台整体退出,剩余8个贫困县有望今年顺利摘帽。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深化平安汉中、法治汉中建设,加快构建一个平台承载、一个网络联结、一套人马落实、一个机制保障的“四个一”基层网格化监管服务治理新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认可率位居全省第2,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五是系统治理优生态,彰显山清水秀真美汉中新形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为首战、四场保卫战为接续,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成为全省唯一十项指标全面变优的市,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三,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一核三极”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统揽,构建4大循环体系、延伸18条循环产业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45%,天汉大地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六是从严从实强党建,展现担当作为激情干事新气象。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经验做法在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施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工程,开展抓党建促脱贫“五大行动”,探索推出城市党建“一抓三促”、学校党建“一抓两促”经验做法,非公党建“三同步”工作法受到原国家工商总局表彰。制定深化“三项机制”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实施办法》,推行领导干部积分制管理,汉中市贯彻“三项机制”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1。深化“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和“强六基塑六型”活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全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
天汉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汉中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饥寒交迫”到“总体小康”、从“小城旧镇”到“最美城市”的三个历史性巨变。全市GDP由1949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71.8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380元、10088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平方公里增长到95.5平方公里,兴汉新城矗立城市文化新地标,滨江新区塑造“三生融合”新样板,航空新城引领军民融合新突破。天汉大地旧貌换新颜,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追赶超越,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发展“三个经济”,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6年内4次获得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市。
一是高举旗帜明指引,开辟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境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造性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全市发展的思路举措。按照省委确定的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确立了“六个三”战略部署,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循环、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民生普惠为导向,“三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三大变革”为根本动力、“三个经济”为重要支撑、“三生融合”为主要模式、“三个融合”为重大举措、“三场攻坚战”为底线任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即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特色产业、交通枢纽、信息物流、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六个中心”;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型能源、新兴产业“六大产业集群”;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启动建设农产品、大宗材料、中医药和中医治疗康养、天然气新能源、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区域旅游集散“六个生产交易中心”,有效引领了汉中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追转并重提质效,构建多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实施千亿投资工程,谋划推进以“一环两城三园四极”为重点的项目支撑体系,民用货机、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建设,“四环红太阳”路网体系加速构建。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扩规增效,“汉”字号、朱鹮牌绿色有机产品畅销全国。实施工业翻番工程,航空新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支柱产业量质双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孕育发展。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荣获“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成投用,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第4,汉中被列入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三是改革开放激活力,打造“三个经济、四向融入”新高地。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放管服”、党政机构等重点改革,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造了“一网一门一次”服务新模式,非公经济占比达53%;成立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报业、广电、文化3家文化传媒集团组建运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汉中模式”;做强“三个经济”大通道,西成高铁变天堑为通途,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60万人次,汉中被国家列为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丝路源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构建“三个经济”新平台,“六个生产交易中心”规划实施,汉中海关揭牌运行,褒河物流园加快建设,秦巴地区中药材和生态扶贫农特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即将建成;打造“三个经济”新引擎,成功举办首届朱鹮国际论坛,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汉中。
四是精准严实攻脱贫,共建以人为本幸福美好新生活。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推出全链条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医健一体健康扶贫、“六种形态”通汉协作扶贫等模式,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获得全省两连优,2012年以来减贫88.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15%,佛坪、留坝率先摘帽,汉台整体退出,剩余8个贫困县有望今年顺利摘帽。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深化平安汉中、法治汉中建设,加快构建一个平台承载、一个网络联结、一套人马落实、一个机制保障的“四个一”基层网格化监管服务治理新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认可率位居全省第2,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五是系统治理优生态,彰显山清水秀真美汉中新形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为首战、四场保卫战为接续,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成为全省唯一十项指标全面变优的市,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三,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一核三极”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统揽,构建4大循环体系、延伸18条循环产业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45%,天汉大地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六是从严从实强党建,展现担当作为激情干事新气象。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经验做法在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施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工程,开展抓党建促脱贫“五大行动”,探索推出城市党建“一抓三促”、学校党建“一抓两促”经验做法,非公党建“三同步”工作法受到原国家工商总局表彰。制定深化“三项机制”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实施办法》,推行领导干部积分制管理,汉中市贯彻“三项机制”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1。深化“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和“强六基塑六型”活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全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
天汉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汉中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