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商洛人民矢志艰苦奋斗、团结砥砺奋进,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奔向小康,商山洛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接力打好精准脱贫、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五个战役”,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一个生态美、活力足、产业强的美丽山城快速崛起。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24.77亿元,是1949年的2061.9倍,比2012年增加385.77亿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1.8%。
聚焦追赶超越,探索创出“三化”路径。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在认真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持续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创出了一条“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追赶超越路径,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商洛落地生根,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商洛答卷”。
产业绿色化,就是坚持把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依托资源、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绿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城镇景区化,就是坚持把城镇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居、宜业、宜游一体,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经济、人口布局均衡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田园景观化,就是坚持以秀美山川为基,以田园村落为形,坚持示范引领、点面结合、连片推进、全域打造,把“八山一水一分田”变成秦岭腹地生动鲜活的田园景观,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探索,实践有力证明,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是商洛蹄疾步稳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的现实路径,也是商洛增势赋能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丰富拓展了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内涵。
做强绿色产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两新两大+数字化”绿色产业体系,为加快追赶超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两新”产业茁壮成长。按照“生态+资源+新技术”模式,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两新”产业。在新能源产业上,以水能、风能、光能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能源、储能装置、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商洛电厂并网发电,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光伏全产业链成为全省典型,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雏形初显。在新材料产业上,主动对接产业链高端,策划建设纳米锌产业园、环亚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建成五洲钒系列产品、万吨氧化钼等项目,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81家,年消化尾矿约500万吨,使尾矿资源变废为宝。
“两大”产业风生水起。按照“生态+区位(资源)+文化”模式,做强大旅游、大健康“两大”产业。在大旅游产业上,突出抓好景区拓展、跨界融合、节赛营销,建成3A级以上景区41家,金丝峡成为陕南首家5A级景区,新建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成功打造“一节一赛”品牌,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3%、27.5%,跻身全国旅游百强城市。在大健康产业上,用好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金字招牌,围绕特色“商药”深度研发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扩大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中药材全产业链基本形成。2012年以来,全市绿色食品、植物药产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44.1%和32.6%。
“数字经济”破茧而出。按照“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企业”模式,坚持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实体经济+互联网”,建设数字化交易、管理、研发平台,建立数字化产业生态圈;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京东云仓、木耳核桃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了首届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覆盖。
决胜脱贫攻坚,小康基础更加牢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尽锐出战、持续攻坚,累计脱贫45.07万人,退出贫困村44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5.68%降至2018年底的8.48%,镇安县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剩余6区县将在今年实现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历史性难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脱贫攻坚体系不断完善。夯实“四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市县镇村工作职责,厘清部门责任边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市上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区县成立工作团,镇办成立工作组,村社区成立工作队,动员3.2万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推动了脱贫攻坚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
扶贫产业蔚然兴起。着力打造菌果药畜“4+X”产业体系,全市共发展食用菌3.5亿袋、核桃336万亩、板栗268.9万亩、中药材208.54万亩,养殖生猪288.3万头、禽类3993.4万只,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147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701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探索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基础短板加速补齐。对标贫困退出标准,以水电路为重点,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4971个。按照“四靠近”原则,建设集中安置点256个,搬迁贫困户5.05万户19.71万人;同步配建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196个,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区分“四类对象”,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47万户,实现了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突出协同融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围绕“秦岭休闲之都、丝路产业新城”定位,坚持城、镇、村、景一体发展,走秦岭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新路子,昔日“县城一条街、满村土坯房”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新家园。
中心城市华丽蝶变。以商州城区为主体,以洛南、丹凤两县县城为两翼,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商州—丹凤、商州—洛南城市快速干线和环城北路、商鞅大道等重点市政工程建成通车,蟒岭绿道、江山景区、玫瑰小镇、音乐小镇、棣花古镇陆续开园迎客;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1.6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4.4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特色城镇异军突起。按照“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模式,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建成秦岭特色小镇14个,竹林关、漫川关、云盖寺等4个镇分别跻身国家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营盘镇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网格化”“串珠式”小城镇群基本形成。
乡村田园扮靓大地。依托现有山水脉络,以田园综合体为带动,精心打造了云镇、后湾等52个风格迥异的美丽乡村,以及洛南巡检、丹凤棣花、商南茶园、柞水西川等一批风光优美的田园综合体,营造了“山水相融、田林交错”的秀美景观,朱家湾、前店子、太子坪、江山等4个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香园村、枫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商洛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守护绿水青山,生态魅力愈发凸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商洛探索。
生态建养造福百姓。坚持治污碧水、降尘护蓝、生态修复“三策并举”,治乱、治脏、治污“三治同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三力齐发”,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建立秦岭生态环境网格化信息化监管平台,率先实行河长制,全市湿地面积达到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7%,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提升”,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
环境质量领跑全省。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18年优良天数达331天,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10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标,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考目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最直观的体现,荣获全国首家“气候康养之都”称号,“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唱响全国。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下好全面深化改革“先手棋”,着力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实施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潜力和后劲进一步释放。
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坚持一手抓中央和省上改革举措落地,一手抓自主创新探索,多点突破、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行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累计精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95项,精简率47.2%,“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基本实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全市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6%以上。
创新动能迸发涌流。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组建1个院士工作站、35个专家工作站、56家技术研发中心,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燎原之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商洛高新区列入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培育计划,山阳省级高新区创建成功;钒产业链、锌业产能和综合回收能力位居全国行业前列,被授予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首批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以枢纽带门户促流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商洛海关成功获批,陆路口岸加快建设,丹凤通用机场竣工运营,高速公路由线成网,使昔日“身居闺中”的小山城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商洛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吸引力不断增强,先后有20余家国内外500强企业竞相入驻。2018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0.58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39亿元。
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下功夫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坚持“两个80%”用于民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4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91.8万人次,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统筹推进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9.2万户家庭圆了“安居梦”,10余万棚户区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3平方米、39平方米,丹凤危房改造项目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
公共服务日趋均衡。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五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城乡参保率达到100%;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5个,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以《带灯》《情怀》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剧目亮相全国舞台。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入推进平安商洛创建,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构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统筹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创建知晓率、政法部门及干警满意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建设深入推进。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血脉、注入灵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基层堡垒更加坚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创新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动态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级“一肩挑”比例达到17.4%,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党风政风持续好转。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基层减负“十条措施”,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70年栉风沐雨,70年踏浪高歌。回首70载光辉岁月,商洛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追赶超越新局面,奋力谱写创新美丽幸福商洛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