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画家耿齐在野外写生。
二○一七年五月十五日,“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队的
艺术家们在神东锦界煤矿井下为一线工人表演节目。陕报记者 刘强摄
陕西青年制片人张晓强(左一)、表演艺术家田华(中)、
导演宋胤熹(右一)参加电影《步步为营》开机仪式。
2018年5月17日,陕西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慰问演出在榆林市举行。
本报记者 刘强摄
青年诗人李小洛在平利采风,与当地作者交流阅读体会。
陕西青年曲艺演员卢鑫(左一)、玉浩(右一)相声节目演出现场。
陕西青年导演秦小鹏(前)拍摄影片《刮大风》中陕北农家春节
筹办年货场景。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省新文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路径。5年来,我省新文艺群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动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为人民群众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被称为“新文艺群体”的网络作家、独立制片人、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兴文化力量也日渐活跃,影响力日益广泛。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活跃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扎实的脚步走向人民
2005年,秦小鹏从西安电视台离职,开始以自由职业形态学习和从事导演工作。多年来,他扎根三秦大地,讲述百姓故事,拍摄了《父亲》《你就像一朵花》《刮大风》等影片,成为我省青年导演中的一员。据秦小鹏的朋友描述,秦小鹏1年里有8个月都行走在基层,即使不拍电影,也会到基层去取材、勘景。
“今年,我在拍摄电影《三弦战士韩起祥》的过程中,曾多次到陕北乡下走访。在这期间,我结识到一位曾经和韩起祥一起工作过的老人。我问他,韩起祥的三弦说书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乡亲的追捧?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韩起祥即使后来当上了曲协的领导,他都不忘和乡亲们在一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说笑,他说的书,都是老百姓的心声!’这个朴实的回答令我反思了很久,这不就是典型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吗?老艺术家韩起祥,就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秦小鹏说。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走出书斋和象牙塔,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把作品写进人民心坎里。“陕西的老艺术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虽年事已高,但仍然带领年轻人下乡写生,同百姓交心,了解百姓生活、展现百姓风貌。老一辈艺术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好画家必须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息的厚土,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否则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省青年画家耿齐说,“作品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对生活的关注,就变成无根的浮萍,甚至是无魂的躯壳。广袤的陕西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有伟大的革命文化,有壮美的秦岭,有浑厚的黄土高坡和淳朴的人民,这些都是我永远要去表达和歌颂的主题。”
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有深入生活,用足够的恒心、耐心、细心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够创作出更加生动、更能感动人民的精品力作。“创作要能为人民所接受,个人得意之作,再天花乱坠,只要人民不认可,就不行。脱离人民群众,离开了大地,自我感觉写得再好,也是毫无意义。因而在创作一幅作品时,要想着这幅作品不仅是自己欣赏,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来欣赏,为人民群众服务。”我省青年书法家雷婉萍谈起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感悟时说。
以青春的思想回应时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艺潮流,创新的、进步的文艺总是能为这个时代提供积极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
新文艺群体成长在新观念、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不仅要接过在文艺作品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接力棒,还承担着守正创新,用新的文艺感应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唱响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希望与力量的重任。
“创作思想上,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简单粗暴地去向观众灌输传达我们的价值观,而应该充分研究国内外观众的观影口味和欣赏角度,用国内外观众都能看得懂的表达方式和故事内容,潜移默化地向观众渗透、传递我们的优秀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法,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摸索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观众需要的电影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化精神。”我省青年电影制片人张晓强说,“在创作中,我也常常思考如何表达个性、如何创新表达方式等问题,电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喜剧、悬疑、科幻,不同的故事结合不同的电影类型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一部令人惊喜的影片。”
我省青年作家段路晨在18年的创作生涯中,把时间浓缩成《等待花开》《跤坛谱春秋》《小萝卜头,我们永远记得你》等一部部作品。“站在时代潮流中抒写大情怀、深入基层书写平凡人的故事,而不是活在小天地里琐碎甜腻地抒发一些小感想,是我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我作为新时代作家的责任。”段路晨说,“创作的萌芽就蕴含在生活的真善美中。今年初,我去重庆歌乐山,独自在小萝卜头的塑像前伫立良久,想到当今孩子崇拜的虚拟英雄,构思了剧本《谁是大英雄》。这部小剧多次在我省重要展演和晚会上演出,据说小演员每次演到最后都哭得不能自已。共和国年纪最小的烈士,成了这群长在新时代的孩子们的好朋友,以至于谢幕合影时,他们都高喊着,‘小萝卜头,我们永远记得你!’作为编剧,我也会涌起欣慰、感动的泪水。”
以丰富的创造书写精神
《刮大风》是一部通过诗情画意的形式,描摹勤劳善良、开拓进取的陕北人生活面貌的影片。这部影片的诞生并不顺利,秦小鹏讲述说:“由于这个电影弱化了故事,强化了人的状态,再加之叙述形式过于独特,主创们对电影后续的成本回收陷入深深的担忧。当时,项目的发起人王延生语重心长地说,‘尽管我是一个影视行业的门外汉,但是我知道我应该有社会责任和担当。陕北人民养育了我,我就是想拍一部反映人民疾苦和欢乐的电影,让他们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给后代留下一种可以慰藉乡愁的记忆,给大山外面的人留一扇深入了解陕北人文精神的大门。’作为导演,我对此深为感动,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讴歌时代、赞美生活的创作者,我们亦当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此后,我带领摄制组战严寒、斗酷暑,深入陕北高原沟沟壑壑、梁梁峁峁,不计成本,只希望能留下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一部好的作品,正是这样不做市场的奴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作品。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我们的舞台不只是在繁华的都市、豪华的剧场,还应该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在最普通的民众中;我们的作品应该是地里长出来的,接地气,有底气,长灵气,才能博得老百姓的喜爱,从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文艺工作者更应牢记使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题材精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我省青年曲艺演员卢鑫说。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基于小剧场的兴起,我省也涌现出一批像卢鑫这样将传统、创新与市场需求良性结合的相声新势力青年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谈到新文艺群体,殷切希望“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我省不断发现、团结、引导新文艺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我省的新文艺群体也快速发展,担当起了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创作出许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成为我省文艺大军中的一支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