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专题链接 / 正文

红土地上守初心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9-09-10 10:09 作者:白建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提到革命烈士就热血沸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有人问我,扶贫工作是份“苦差事”为什么还选择去驻村?91年过去,站在高塘塬这片曾经被无数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带着这些问题,打开时间的闸门,顺着成长的轨迹,一起踏上我的初心之路。

仰望英雄育初心

在南郑区城西,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四合院,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旧古朴恢宏。在这座农家小院里,走出了一位井冈山革命时期我军著名指挥家——何挺颖。何挺颖,汉中南郑人,1905年生,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黄洋界保卫战等,与毛泽东同志并肩作战,为建设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伟大贡献。1929年1月,在江西大庾岭战斗中负重伤,因医药匮乏,救治无钱,壮烈牺牲,年仅24岁。少时的我并不懂得这一革命人物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品质,更多的只是“何挺颖”所代表着城市“文化符号”。待到大学寒假,漫步于何挺颖烈士故居,踩着庭院厚厚的青苔,踏上历经沧桑的台阶,触摸着斑驳墙面上何挺颖同志所作诗篇(“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近距离“接触”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老乡”时,崇敬至兴油然而生。在风雨如磬、长夜难眠的黑暗年代,拥有高学历的何挺颖同志并未独善其身,而是弃笔从戎,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在他身上洋溢着中国文人兼具的家国情怀和桀骜不驯的民族气节。对我而言,成长在英雄故里,浸润在红色沃土,从懵懂无知到初心渐长,何时能加入共产党,共产党这一称谓留给我更多的是好奇和遥远的距离,犹如梦幻般很远很远……

入党宣誓印初心

裹携着江南水乡里的红色记忆,跌跌撞撞我考入了延大,在这块被誉为“革命圣地”的精神家园——延安,我度过了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行走在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仿佛能倾听到共产党人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和平的呐喊声,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共产党人宁突破生理极限亦初心不改、信仰不移,这种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深深令人折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它至纯至真的初心,它没有任何私心,不谋任何私利,它能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带领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在这种初心的感召下,2013年12月我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第一次便铩羽而归,次年我继续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培养,我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纳新对象,直到2015年12月24日,杨家岭革命旧址,面向党旗我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激动、骄傲、自豪,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从此我便有了第二个“生日”。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党员,儿时如梦幻般的共产党似乎并不遥远,此时的我能做的就是在延安精神和延大校训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为迈出校门扣好第一颗扣子,无愧于学生时代青年党员的先锋本色。

高塘塬上践初心

2017年7月,我与华州结缘。华州,一座关中东部地区交通阡陌、人文丰厚的县城,于1928年5月爆发了震撼西北、影响全国的渭华起义,成为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凝聚地、升华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再一次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入职后,我主要负责综合文字和机关党建工作,这一过程深化了我对党的认知,更坚定了最初的信仰。2019年5月,我被组织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驻村的第一周,语言上的障碍、精神上的煎熬、生活上的不便、工作上的忐忑,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止一次的思量,我到底能为这里带来什么。“犹豫、彷徨、撂挑子”还是“坚持、忍耐、加油干”,无数次的思想斗争,最终毅然选择了坚守,只因我是一名青年共产党员。一个多月的走访入户、深入调研,我慢慢融入到这个群体中,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直到现在能和群众正常沟通、拉家常。脱贫攻坚虽任重道远却承载了无数人美好的梦想,这条道路上的我并不孤单,因为有爱、有梦、有信仰……

1921年8月,嘉兴南湖,一群胸怀天下的青年人,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烟雨朦胧的南湖为中国前进拨云见日、指明方向,从一个不到60人的革命党到拥有9000多万的世界最大执政党,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一根脊梁。作为一名成长、求学、工作于红色沃土的青年党员,时刻吸吮着红色精神的营养,唯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方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党员先锋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91年,渭华起义所迸发出的革命精神宛如一条航道,引领我们从昨天走向今天。7月的高塘塬上,到处弥漫着一股丰收的清香,远眺花椒园好不令人欢喜,这是喜悦更是希望……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