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键词,一段党的光荣历史。每个关键词的背后,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是我们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也是了解百年光辉岁月的时间“钥匙”。
关键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党提出的一个重大观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任务,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内外不少同志要求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1978年5月10日,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第二天又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1979年3月,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从“左”的和右的方面怀疑以及反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村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4年,党中央连续3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对其内容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逐步形成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并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这一路线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丰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步走”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1987年10月,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其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对这一战略不断发展完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科技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任务,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论断。1978年,面对我国发展形势,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988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对科技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这一句话提出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在这一论断影响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此,我国科技事业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发表多次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首先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现。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对改革开放判断的标准。主要内容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以“三个有利于”为代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主要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体是指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了明确和重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就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达成的共识。“九二”是指达成这项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九二共识”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是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的讲话中,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是党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新举措。其基本内容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是领导干部为人处世用权的重要准则和行为规范,“三实”是领导干部谋事创业做人的基本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一次以“严”和“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这次教育,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绷紧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
“两学一做”
“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是党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党内教育向广大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而进行的一次党内广泛的集中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教育,广大党员接受了一次经历了一次严格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肯定。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决定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活动。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逐步提出的我国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2020年10月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新的表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
资料来源:《百年党史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