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两论统一”,探求和掌握了适合国情的中国革命发展规律
●实践论与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了强大思想武器作用,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
1937年的7至8月间,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毛泽东同志发表《实践论》《矛盾论》著作,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实践论》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两次飞跃”的著名论断,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对矛盾普遍性的科学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对矛盾特殊性问题作了系统发挥,创造性地阐明了矛盾不平衡性理论。
《实践论》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同志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深刻论述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高度提出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实践论与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了强大思想武器作用,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变化,但基本国情没变。因此,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特殊国情相结合作为解决当今中国问题的出发点、根本点。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