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书记工程”,聚焦抓党建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紧扣“五个到位”“六个过硬”“七个标准化”,抓好抓实“五个基本”建设,村级党组织建设“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三个到位”抓牢政治责任。一是思想动员到位。全市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后,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全县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等,传达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进一步明确思路、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推动“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有序开展。二是谋划部署到位。对标“整镇过硬、整县提升”目标,多维度综合研判,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年度创建计划》《考评细则》等文件,系统性谋划“一年镇过硬、两年县提升”创建任务。同时,紧盯两个“80%”,“高精度”细化创建指数,划分六类35项创建硬指标,逐条赋予分值量化,进一步刻细“整镇过硬、整县提升”考量标尺。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县级领导包镇联村工作机制,将“过硬镇”“达标村”创建任务责任到人,县委常委带头领任务、抓创建,县委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抓创建,全体县级领导经常性深入包联镇(街道)、村调研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县级层面先后召开推进会2次,联席会议3次,协调解决土地问题6起,整合项目资金达370万元。
二、“四策联动”抓实创建过程。一是搭建比学赶超载体。建立乡村振兴“联建联创联评”工作机制,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等统筹推进,将评比结果与评定“乡村振兴示范村”挂钩,组织开展现场观摩评比2次,查短板、找差距、晒亮点,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二是扩大达标阵地增量。扎实推进村级活动阵地“三年提升”计划,采取“县财政列支、县管党费补助、镇村自筹”的方式,整合各类资金1100万元,提升村级阵地48个,高标准布设便民服务大厅64个,优化便民服务功能16项,推动村级阵地向“功能型、多用途”转变。三是提升创建工作精度。坚持“一村一策、分类推进”办法,对全县157个村党组织进行定级分类,专门定制已命名的巩固提升、软弱涣散的整顿转化、不达标的补短提升等创建措施,全面提高了“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的精准度。四是激发创建工作活力。将村级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作为重要依据,出台《村干部补贴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暂行办法》,开展“擂台夺旗树标”活动,在全县农村党组织中评选命名“综合示范村”,建立村干部“奖优提补”制度,为创建工作助力赋能。同时,为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9名村干部学历提升,1名村党组织书记被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三、“三项机制”抓好严督实导。坚持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扎实推动了“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的常态化督导。一是建立了“县级领导包联、镇党政领导包抓、村党组织书记负责”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土地问题,项目资金打捆,定期现场督促指导,实现创建工作全过程监督、全方面过硬。二是建立“一月一清单一台账”跟进督导制度,根据创建工作任务,月初列出创建清单,当月跟踪督导进度,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月底集中开展一次“回头看”,实现问题销号整改、任务月底清零,压茬推动创建措施落实。目前,开展专项督导2轮、覆盖79个村,反馈整改问题七类56条。三是夯实镇(街道)党(工)委主体责任,坚持党(工)委书记带头抓、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具体抓、班子其他成员和包村干部驻村抓,并通过分析研判会、问题交办会等方式,指导和推动村党组织创建工作任务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一”路径,全面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一是选好一个人。实施“头雁”工程,出台村党组织书记选任“凡提六必”操作办法,制定“一肩挑”后村干部管理监督具体措施,抓好村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和“学历提升”。二是建强一个支部。扎实开展“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持续实施村级阵地“三年提升”计划。三是壮大一个产业。用好中央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落实村干部补贴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制度,选派专业人才驻村服务村集体产业。四是振兴一个村。开展“擂台夺旗树标”兴村行动,评选表彰“综合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