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们紧盯“村达标、镇过硬、市示范”目标,扎实推进“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全面进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构建“331”责任体系,进一步压紧夯实创建责任。一是“三级议”。市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1次创建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重要事项;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专题听取1次工作推进情况;镇(街道)党(工)委每月安排部署1次创建工作。二是“三级抓”。市级领导每月深入包抓镇(街道)走村入户调研指导创建工作,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两委”集中主要力量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力争实现“村村达标”。三是“一督查”。市委组织部按照《彬州市“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考核细则》每月对各镇(街道)“过硬镇”创建任务完成情况督查1次,对工作进展缓慢的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责令限期整改。
二、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创建质效。一是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锻造过硬干部队伍。紧盯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任职和履职备案制度。依托市乡村振兴学院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以小班额、精准化方式常态化轮训村党组织书记,先后在山东省潍坊、浙江省衢州开设4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对全市16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四批进行集中轮训,推荐15名优秀村干部接受学历提升教育,为乡村振兴干部充电赋能。二是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筑牢基层基础。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三年提升”活动为契机,累计创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57个。积极为镇村党群服务中心扩权赋能,在新民、北极、义门等镇党群服务中心下放6类73项行政审批权限,推进科技培训、医疗卫生、快递物流等“七进阵地”。“评星树旗、追赶超越”活动、“快递进村、电商助农”等做法相继被《中国组织人事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三是实施“红色治理”工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村委会、妇联等其它村级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建立村“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市级部门资格联审机制,完善发展党员政审、联审和预审机制,严把农村党员干部“入口关”。健全“一约四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运行机制,成立市依法推进基层诉源治理临时党委和镇(街道)诉源治理法律服务站临时党支部,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有效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四是实施“产业强村”工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出台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干部补贴挂钩办法,选派退出领导岗位职级公务员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指导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落实村定镇管市统筹承诺事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利用中央扶持资金,支持20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定镇管市统筹”为民服务机制和选派退出领导岗位职级公务员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机制先后荣获省咸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奖。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推进有力。一是强化以奖代补。从市级财政和市管党费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镇(街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奖励补助。截止目前,镇(街道)投入985万元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市管党费列支100万元奖补资金、市财政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镇(街道)创建活动予以支持。二是强化典型引领。在《彬州先锋》开设“整镇过硬在彬州”和“乡村振兴看头雁”专栏,对创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报道,树立标杆,以点带面,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在中省咸媒体宣传我市相关做法10篇。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创建任务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镇(街道)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创建工作纳入巡察工作范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健全村干部教育管理机制。出台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办法,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教育培训机制,对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胜任不合格的及时予以调整,不断提升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二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引才育才机制,统筹用好镇域内的站所力量,培养一支及时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专业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三是加大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力度。注重选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干部,落实带薪年休假、健康体检等相关待遇,宣传表彰先进典型,规范各类台账资料、报表,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