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镇过硬、整县提升”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在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党建“晋档”总要求,压实抓镇促村工作责任,全面推进强基础、示范引领促提升,不断提升引领振兴“硬基础”和服务群众“软实力”。
一、狠抓“三个重点”,围绕“全”字明方向。县委高度重视,全市现场会后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夯实县、镇、村三级工作责任。一是定目标。创新开展农村党组织建设“8133双无双全”提升行动,夯实工作责任,明确创建任务和工作步骤,要求各镇(街道)党(工)委逐项落实、对标创建,通过8个镇(街道)全面过硬、133个村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实现镇无弱村、县无软镇,全县过硬、全县示范创建目标。二是建体系。着力构建整建提升、优化升级、雏雁孵化、阳光村务、富民增收、党群连心六大工程体系,对全县村级党组织进行摸底研判,将133个村划分为后进追赶、扶持提高、样板示范三个类别,围绕《评估标准》制定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分类提出晋档标准,指导镇村党组织“照图施工”、规范提升。三是压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包联,全体党员县级领导带头联系8个镇(街道)创建工作,包抓重点村23个,先后开展检查指导73次、协调解决问题27件;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抓点连线、成片提升”的原则,制定整镇过硬推进时间表,一月一村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围绕任务清单逐项对标落实。
二、健全“三项措施”,围绕“实”字出真招。注重在措施、办法上创新完善,弥补薄弱环节,激发基层创建工作活力。一是示范引领。开展“三级联创、五星评定”示范村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前期43个省市级标准化示范村创建工作经验,其他村对标学习、照单创建,实现示范村巩固提高、创建村全面进步。去年年底,在长武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双无双全这半年,整镇过硬勇争先》专栏,刊载各镇(街道)亮点做法,传播经验典型,提升整体水平。二是补齐短板。以“督查—反馈—整改—抽查—研判—会商”的方式,建立健全创建工作全流程检查制度,通过交叉检查和村级评比的方式,对各镇(街道)创建工作进行逐村检查打分,每村列出问题清单,每月开展“回头看”,精准发力补齐工作短板。全县累计组织交叉检查2轮,暗访抽查5次,反馈问题清单37次,整改问题65条。三是实行奖惩激励。县镇两级根据每次督查情况,开展打分评比,每季度进行一次总体排名,对综合排名靠后的镇(街道)下发督办单,采取公开表态、挂牌督办等形式,压实责任,督促整改。同时,强化正向激励,县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导向。
三、聚焦“三个关键”,围绕“硬”字亮特色。紧盯“阵地、队伍、产业”三个关键点,汇聚合力、强化调度、提升质效。一是引育管用队伍硬。大力实施能人回村工程,通过“定向培养”一批、“典型培树”一批、“回引吸纳”一批等方式,全县共选拔6名企业负责人、537名党员致富能手、136名大专以上学历干部进入村级班子,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依托,建立红色爱心协管工作制度,由农村党员分片包联特困供养对象和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定期开展物资代购、巡查探望等工作,《人民日报》对我县有关做法进行了刊载报道,荣获全市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是服务群众阵地硬。全县共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开展党员活动室、标识挂牌、服务事项等五个规范建设,完成了13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结合村情实际设置了“童伴妈妈”留守儿童关爱室、“夕阳红”日间照料室、红色代办站等特色功能部室。探索建立村级便民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度,将养老保险金代缴、低保申报等28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至村级办理或代办,构建村级便民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三是组织联建产业硬。在“党支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探索,依托苹果、甜瓜、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建立联合党组织,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推行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产品共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589名,扶持党员先锋产业示范园27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783万元,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围绕“六大工程”党建工作体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村党建晋档,打造赋能振兴过硬堡垒。一是管好村级队伍。为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精准实施“一肩挑”队伍监督管理,探索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日常管理考核体系,抓好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和全员轮训。二是扩大联建范围。探索压煤区搬迁和易地移民搬迁村与城市社区、户籍地和居住地党组织联建,打通服务群众的地域、行政、信息限制,实现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便民事项就地办结。三是强化基层治理。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村级议事决策程序,加强村规民约、矛盾调解理事会等机制建设,全面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的乡村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