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青锋,男,汉族,1982年4月出生,陕西白水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200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市科技局农村科技服务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1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科技兴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创造性开展农村科技工作,做规划、搭平台,编项目、争资金,抓扶贫、促振兴,引专家、建队伍,情系群众之“急”,善解群众之“难”,巧化群众之“愁”,回应群众之“盼”,赢得了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201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2021年省委授予“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坚定信念,当好攻坚克难的先锋者。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这是党员应有的样子,更是他始终不变的追求。工作以来,他将初心变为恒心,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争做新时代敢担当、善担当、重实干、善作为的合格党员。2014年,市科技局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去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局机关人少事多,加之驻村条件艰苦,人选一时难以确定。“去!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条件再苦再难,也不怕!用学到的本事,为民致富,也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他主动请缨,成为帮扶村蒲城县孝东村第一书记。长达4年的时间,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与群众肩并肩,高质量完成了脱贫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坚持走科技扶贫之路,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蒲设立酥梨试验示范站,大胆推行“三改一引”千亩酥梨产业园区提升计划,获得杨凌国家农科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殊荣。建立“村党支部+”土地流转各项制度,探索出了“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中的“集约管理、关键环节个人负责”的园区管理模式,昔日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示范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青年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荣获“陕西省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陕西省扶贫好青年”称号。
勇于创新,做服务发展的践行者。“科学技术”在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07年他在调研中发现了由渭南市大荔县农技人员注册的农资农技结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模式——大荔模式,后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农技服务推广模式。同年参与推动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现场评估,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9年从福建南平学习考察归来,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渭南科技特派员队伍,到目前已发展到300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了渭南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渭南市科技局获得“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荔核心区基础之上,提出并推动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可望成为全省唯一一家省级农高区。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后,他深入开展调研,支持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核两翼N产业链”的“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工作思路,得到省市肯定,列入渭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他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市设立6个试验示范站,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渭麦9号”小麦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
担当作用,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18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先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路线教育、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包联帮扶村多达10个。他每次接到任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访户,听民意察实情。召开两委会,走访种植大户、困难群众,拜访村合作社负责人、营销大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群众意见变为支部工作,并身体力行、悉心完成。在包联蒲城县孝东村脱贫攻坚期间,他先后争取各类资金500余万元,硬化道路5.5公里、新修水渠4.7公里、维修道桥2座、安装路灯153盏、清理排碱渠700米、安装健身器材10副。如今,跳广场舞、打篮球、下象棋、唱红歌,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也有了自己的“夜生活”。同时,他把老乡当作亲人,多次自掏腰包,帮助困难群众建修鞋铺、盖房子。正是因为持之以恒的付出、全心全力的倾注,获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严以律己,做党纪国法的遵守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做到清正廉洁,才能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做人。”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从不攀比物质追求,从不计较待遇,生活节俭,勤劳朴素。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守清廉底线,是群众心中敬业奉献的好公仆。驻村工作期间,村上要给他调整宿办房,他好意回绝;驻村期间自带床铺被褥、自卖取暖设备,不给村上增加负担;在给有关群众办理低保、合疗、光伏分红时,他都严格照章办事,不优亲厚友;在科技局日常工作中,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守纪律、讲规矩,以自己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树立了科技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密切了服务单位和科技部门良好的服务关系,较好发挥了科技事业在渭南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