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谢俊锋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链接贫困群众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10

 谢俊锋,男,197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柞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6年4月至今,谢俊锋任柞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农业农村、扶贫等工作。他围绕“建设基地、培育主体、带动农户、推广科技、宣传品牌”五个环节,牵头制定木耳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利益链接模式,带动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群众亲切的称他为“木耳县长”。2020年2月,这一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进行推广。

 

“我们家是脱贫攻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多亏了谢县长推动发展的这木耳产业。”正在大棚里采摘木耳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李泽云高兴地说。

李泽云嘴里提到的谢县长,就是柞水县分管脱贫攻坚的副县长谢俊锋。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柞水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理念,在谢俊锋探索建议下,县上立足域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把木耳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谢俊峰牵头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两借两还”利益联结模式,健全完善风险防范保障机制,柞水木耳形成了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终端、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关键支撑。

如今,像李泽云一样,柞水全县受益于木耳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的贫困户达到6944户,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7.7%以上。

“木耳县长”

五年前,柞水县有贫困群众13644户4287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04%,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把什么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问题。柞水也曾提出、发展过不少产业,但最终成效不明显。

谢俊锋主动扛起重担,与干部群众一次次促膝交谈,与专家学者一次次研究论证,组织部门及技术人员一次次外出考察学习,一张蓝图在他心里逐渐清晰起来——柞水是木耳最佳适生区,群众有种植木耳的习惯,柞水木耳形好肉厚、营养丰富、市场紧俏,且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他的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结合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限制开发的实际,最终选定木耳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并确定由谢俊锋主抓推进。

在柞水木耳发展初期,个别干部群众的质疑,产量的问题、质量的问题、销售的问题、收益的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中一个疙瘩。

为打消干部群众顾虑,他一次又一次召开座谈会,耐心解释算细账:“在柞水这样的地方种植玉米或小麦等作物,平均亩产800斤就算高的了,按照1元/斤的收购价格,每亩地收入也就800元,再除去整地、施肥、收割等成本,一亩地挣不了400元。1亩地大棚可以种植3万袋木耳,一年采两季,一季采五六茬,一年能挣4万多元。”

为了推进小岭镇金米产业园木耳智能大棚建设,谢俊峰1月间4次给村民开会,流转土地300亩,52个大棚和17760平方米连栋膜大棚拔地而起,为全县木耳产业发展带了好头。曾经因土地被流转而在背后大骂的村民,现在满心感激。

几年时间,谢俊锋走遍柞水的山山水水,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是谢县长让我们由种玉米变成了种木耳,由木耳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掌握技术的‘土专家’,由亩收入不足千元变成了上万元。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

谢俊峰渐渐成为群众熟知的“木耳县长”。

发展步入“快车道”

现年57岁的邓本凤,家住下梁镇金盆村,儿子邹洁腿有残疾,很难就业。在谢俊锋引荐下,就近进入中博公司在村里建的木耳菌包厂工作,1个月能挣到3500块钱的工资。丈夫虽然身体不好,但旺季也能来中博公司打零工,加上自己在中博做保洁1500元月薪,一家人脱了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中博公司,是谢俊峰积极协调引进的龙头企业。为做强做优木耳产业,培育多种形式的承接主体,谢俊峰反复与陕西中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协商沟通,在柞水新成立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累计投资3亿多元,形成以西川流域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格局。

伴随木耳产业的规模扩张,资金是保障。为解决资金瓶颈,谢俊锋积极协调、统筹整合扶贫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3.6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亿余元,投向木耳产业,相继实施木耳小镇、木耳博物馆、木耳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金米、西川等44个木耳产业基地,木耳大棚1500余个。

为确保木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谢俊锋提议,县上组建成立旅投、扶投、科投、林投4家国有企业,每家分别负责建设1条年生产能力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线,全程化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加工、仓储、销售、废料回收等服务。

如今,柞水县共成功引进非公企业35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03家、家庭农场40家。

招好企业、建好基地是基础,带贫益贫、促农增收是关键。

经过实践,“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两借两还”利益链接方式,开始在柞水推广。

各村根据本村“借袋”户的菌袋需求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袋合同,“借袋”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袋还耳”合同,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木耳上交村集体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发展木耳产业。

小岭镇金米村贫困户肖青松早年间一直辗转各地打工,收入不稳定,2019年底,村上建成智能联动大棚,他回乡承包了2个大棚3万多袋菌包,还主动帮助两户贫困户承包木耳大棚,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今年,金米村群众争先恐后加入进来,村上的木耳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目前,全县42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方式捆绑在木耳产业链上,户均增收5000余元。

给木耳“上保险”

步入柞水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连栋大棚,顿觉耳目一新:依据农业生产智能化系统实时显示木耳生产棚内外温度、湿度、PM2.5、风向等生产关键因素的优势,可根据实时数据电脑分析,自动控制通风、遮阳、喷水等环节,实现了大棚操作的实时化、智能化。

智能连栋大棚吊袋生产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木耳栽种技术,得益于谢俊锋抢抓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采取“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方式,引进建立了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了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研发中心、木耳博物馆,培育研发了多种适生木耳原种,建成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开发出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市场畅销的新产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也同时降低了木耳产业风险。此外,谢俊锋大力推广“木耳保险”,建立快速理赔机制,确保群众产业发展利益不受损、能增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聘请5名东北专业技术员,选聘10名木耳技术专干,设立38名木耳公益专岗,组建15个技术指导组,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木屑、果枝加工菌包,坚决不碰生态红线,引进深圳宇峰生物颗粒有限公司,建设废旧菌包循环再利用项目,实现资源重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创新木耳产品市场营销方式,同样可以减少木耳积压风险。谢俊峰坚持“广推介”与“建网络”并重,“线上”“线下”同发力,发展各类电商平台81个,促进柞水木耳上网、入市、销全国;坚持“大屏幕”与“大舞台”并重,登上香港“创科博览2018”展台,被评为全国10大产业扶贫案例,被列入2019年第一批全国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坚持“生产端”与“消费端”并重,研发木耳系列产品,开发木耳宴,举办木耳节会,建设以木耳为主题的西川木耳文旅小镇,柞水木耳文化、品牌价值不断彰显。

如今,柞水累计发展木耳1.58亿袋,生产干木耳7000余吨,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

受益于木耳产业,柞水全县累计实现51个贫困村出列、13406户42088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4.04%降至0.91%。谢俊锋本人也受到组织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连年考核优秀格次,并荣立三等功,获得省政府通报表彰。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