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飞地经济”解难题 “以羊换羊”发羊财

——野根利创新扶贫思路破解产业发展难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34

野根利,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按照“苹果大棚扶长远,家庭养殖增收入,就业务工挣现钱”扶贫思路,因人因户因地建产业,在全镇实现“1510”脱贫目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户均发展1座大棚、5亩果园或10只湖羊)。截至2019年底,全镇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3元,贫困发生率由20.64%下降到0.67%。

 

陕北的四月,大地已经解冻,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张岔村谋划新建的大棚点却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开工的痕迹。

20万元扶贫资金在前期土地流转、坟地迁移时已经用尽,工人工资没有着落。镇党委书记野根利很发愁:工期每延误一天,将来移栽定植、产品上市也就要推迟,菜农的利益就可能受损失。

与此同时,石山村支部书记吴伟宏找了过来:“野书记,区上给我们的20万扶贫资金,我们不要了。我们村就不顶事,啥也干不成,能不能退回去?”

野根利纳闷,别的村都是嫌钱少,石山村是全区出名的产业空白村,怎么还要退钱呢?

原来,石山村自然条件恶劣,不仅没有产业,连青壮年劳力也大量流失,如今一听说有扶贫资金,村民们都说建产业就是糟蹋钱,还不如拿出来大家分了。

听吴伟宏说完,野根利陷入沉思。石山村不要钱,张岔村正缺钱,能不能把石山的钱“挪用”到张岔,产业建起来赢利了再连本带利还回去?

“飞地经济”这个词突然就冒了出来,能否可行?

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难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白于山区的化子坪镇,山大坡陡,沟壑纵横,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挑战多、出路少、步子慢,不少村庄“空心化”、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严重。2015年,全镇11个行政村有6个是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5户2146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2016年6月,野根利调任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针对村上“无人管事、没钱办事”的实际,他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张岔村试点实施“支部领办、村社合一”,提出“苹果大棚扶长远,家庭养殖增收入,就业务工挣现钱”做法,扶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果蔬大棚等长线产业,辅以养殖、杂粮等短期项目,通过“四个一”就业扶贫(每个家庭掌握1项技能、实现1人就业、弱劳力有1个公益性岗位、外出务工人员给予1项补贴)帮助群众就近挣现钱,一年下来效果明显,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2018年,野根利着手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在全镇推广时,困难却一个接一个出现。

除了张岔村,其余5个贫困村的负责人都向镇上汇报,支部领办只能搭个空架子,村社合一也难以发挥作用。原来,有的贫困村甚至连块近水向阳的土地都找不到,还有的村不是离公路太远,就是常住劳动力太少,留守的贫困户经常赶着家中仅有的几十只山羊,和镇上的封山禁牧队“打游击”。

或许,可以试试“飞地经济”?野根利拨通了区扶贫局主管资金项目的负责人电话。

争取来政策,却没想到石山村民代表大会又出现新状况,老书记韩俊亮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理由很简单,20万元扶贫资金是拨给石山村的,无论把钱退掉还是建产业花掉,都不能“借”给其他村。

老韩的发言引来一些村民的附和。野根利耐心听完,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村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地块修建大棚嘛,咱们把大棚修到张岔发展‘飞地经济’,产权还是咱们村的,每年租赁收入也都是直接打到咱们村的嘛!”

看大家还有疑虑,野根利斩钉截铁地说到:“你们不相信张岔村,总该相信共产党,相信我这个书记吧,我做担保!”

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的挨个开会做工作,野根利把地处偏远、资源匮乏贫困村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全部用于大棚建设,建成后再确权给各贫困村,每年通过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

给有地的村子送来人,给缺地的群众送来地,给贫困村挣来钱。2019年,“飞地经济”在化子坪开花结果,石山等4个贫困村收到了来自确权大棚的“第一桶金”,每村年收益达10万元。

“湖羊”成养殖脱贫风尚

村集体收入的问题解决了,然而野根利紧缩的眉头并没有舒展。下乡遇到的那些东躲西藏的拦羊户,时常萦绕在他眼前,“我就只会喂羊,娃娃上学还等着用钱哩。”他们说的话仿佛还在野根利的耳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但是如何让这些成天与禁牧队打游击的拦羊户有个“正经营生”?如何帮助他们脱贫成了野根利最大的心病。

野根利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这一矛盾,于是他北上内蒙、南下江浙,最后相中了肉质鲜美、产羔率高、生长发育快的湖羊。

“湖羊腿短,胆子小,上不了山。”养殖场老板随口一句话引起了野根利的注意,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找到了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林牧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2017年,野根利在陕北地区率先引进湖羊养殖,当年就办起了3个存栏规模千只以上湖羊繁育基地。为吸引贫困户参与湖羊养殖,镇上出台每只羊补助500元、每只羔补助80元的扶持政策。

他还积极组织贫困户到湖羊繁育基地参观。可问题又来了,贫困户一听说要卖掉山羊,去买从来没有养过的湖羊,一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有的担心羊子圈养易生病,有的怀疑湖羊肉不好卖,还有的怕亏了本,总之是一万个不愿意。

于是,野根利又想到“以山羊换湖羊”的办法,贫困户不用额外掏钱,按比例以自家山羊置换羊场的湖羊,羊场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饲料代购、羊子包销。为此,他多次与新鸿图、永宏等羊场负责人洽谈,终于促成了企业和贫困户的“以羊换羊”协议。

一时间,“湖羊风”刮遍化子坪镇,300余户群众参与到湖羊养殖中,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山羊换湖羊的品种更迭也随之完成,困扰多年的封山禁牧难题迎刃而解。

现如今,湖羊养殖在陕北地区已得到全面推广,仅安塞区湖羊存栏突破10万只。

为脱贫后不返贫做保障

“飞地经济”“以羊换羊”的创新实践,复制推广至整个安塞区,全区45个贫困村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带动23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羊财”脱贫致富。

截至2019年底,化子坪镇6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636户2069人脱贫,“1510”产业发展目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户均发展1座大棚、5亩果园或10只湖羊)如期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3元。

群众脱贫后过的怎么样?遇到新的风险会不会返贫?野根利清醒地认识到,脱贫容易巩固难,只有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监测网络,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他确定专职人员在“线上”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类指标进行筛查,一旦发现异常,“线下”立即组织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核查,发现风险隐患即刻对症下药,纳入“脱贫监测户”或“边缘户”特别关注,进行动态销号管理,确保“两类人群”不返贫不致贫。

自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运行以来,全镇共识别出边缘户3户8人,发放产业补贴资金2.18万元,脱贫监测户2户4人现已解除返贫风险预警。

2020年,通过“飞地经济”筹措资金,化子坪镇在阳庄科、沙咀子新建大棚60座,建成后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值将超过150万元,年收入达20万元。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