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手工编织“串联”好日子

——折明明从“自救”到助人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43

 折明明,男,1996年12月出生,绥德县石家湾镇沙滩坪村村民。折明明4岁时因车祸下肢瘫痪,父亲早逝,母亲身患重病。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重拾生活信心、自强自立,学习编织手工艺品,累计销售2000多件,创收7万余元。2018年,他成立了民间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教学手工艺品编织技能,带动村里及周边其他残疾人、贫困户共28人一起致富。2019年,折明明被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遴选参加全国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是当年陕西唯一入选者。

 

“我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但我的双手还能干活,我同样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我要用铁铮铮的事实证明——双腿瘫痪了,也能领跑脱贫路!”

这是来自陕北黄土高原的贫困残疾青年折明明,在全国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的开场白。

2019年6月,作为陕西唯一入选者,他被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遴选参加此次活动,在北京、河南、内蒙古等地巡回宣讲。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很多观众走上台与他交流合影。

“颓废”少年挣扎“站”起

折明明房间的柜子上,摆放着他最满意的一个手工作品,那是2013年,他将母亲做手工活剩下的珠子和线编成的纸巾盒。

2000年10月26日,这一天对于折明明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准备穿过门前的307国道,到公路对面的庄稼地里找干活的母亲时,他突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农用三轮车撞翻在地,从此双腿失去了知觉,落下残疾。

厄运并没有就此远离折明明。2002年,他的父亲意外离世;2015年,母亲被查出癌症。一连串的打击,几乎将这个年仅19岁的孩子击倒。

“那段时间,我特别自卑和消沉,每天就是一个人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干。”折明明回忆说,但母亲罹患重病,他想要挣扎“站”起。

“我不能让苦命的母亲一直遭受这样的不幸!我要为她做些什么,让她能够在余生感受到儿子的孝心,哪怕一点点。”母亲被查出来癌症,自暴自弃多年的折明明似乎突然“觉醒”,开始学着做家务,擦桌子、洗抹布、换衣服,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她做些事情。

有一天,他将母亲曾做手工活剩下的珠子和丝线找来,想做成一个手工艺品,作为礼物送给她。因从来没有做过编织,他用两个多月时间,反复琢磨,不断尝试,才做成一个像样的抽纸盒。他还通过自学和向别人请教,学会了一些汉字,不想再做目不识丁的人。

对于一个下肢瘫痪的人来说,做每一件事都异常艰难。母亲也感受到儿子的无奈和无助,担心自己走后,他和弟弟无法跟随时代脚步,所以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让他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正是这台不起眼的电脑,成为折明明学编织、做网销、脱贫致富的“功臣”之一。

颜色怎么搭配,开口怎么做,合口在哪边,当这些步骤和设想通过他灵活的手最后变成了实用好看的抽纸盒,折明明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起点。

靠手工编织养活自己

作为折明明的精准扶贫帮扶责任人,刘新国还记得第一次到折明明家中的场景,那是2017年6月,折明明就那么坐着,脸上没有笑容,一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

直到刘新国看到那个放在衣柜上的纸巾盒,随后的一次畅谈,让折明明的人生有了转折。

刘新国鼓励折明明专门做手工艺品,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次畅谈让折明明突然醒悟,下肢残疾的自己并不是一无所用的。第二天,他就网购第一批手工品原材料,做出了第一件串珠小挂件,一个红色的小灯笼。自此,他便开始了手工编织道路,用一颗颗珠子,一根根线,串起了他的人生希望。

为了使折明明不孤单、不放弃,刘新国还经常与他一起查资料、找方法、学技巧,给予指导帮助。短短几个月,折明明就制作出纸盒、笔筒、花瓶、台灯、盆景、挎包、灯笼等20多种精致、实用的手工艺编织品。

编织过程虽错综复杂、劳心劳神,制作成品虽搭线牵引、反复修正,但折明明总不厌其烦、从不言弃。

当通过微信朋友圈30元卖出第一个手工艺品时,折明明激动得热泪盈眶。30元,对于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无比珍贵。

为了帮助折明明扩大销路,扶贫、残联干部们也经常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发布折明明编织的手工艺品照片,号召大家购买,有时还顺路帮助他上门送货。目前,累计销售工艺品2000多件,创收70000余元。2018年9月,折明明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从第一个挂件小灯笼,到一个精美的水果盒,再到一个还插有电池的台灯。折明明做出来的手工编织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一个小灯笼的成本价是12元,经过他几小时的编织后成品卖15元,虽然只能赚取3元钱,但这却是他未曾体验过的成就感。

当自己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折明明开始有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因为村里还有其他残疾人和不能干重活的人。他想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将自己学会的编织技艺教给他们,让大家都能挣钱过上好日子。

从“自救”到助人

折明明当起了“老师”,在村委会提供的一间房子里义务教乡亲们编织手工艺品。有时,他还应邀去周边村庄为村民们作免费培训。学员也不仅限于最初的残疾人,还有贫困户、留守妇女。

折明明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有十几个,村委会的会议室偶尔也作为他们的学习场地。村里的婆姨女子们,还有爱好手工制作的孩子,都围在折明明身边,等着他一个个指导。手工制作讲究的是款式的构思,和串珠的搭配,以及一些装饰上要用到的小技巧。

折明明将自己网上学到的手工教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帮人即渡己。他说,这一“老师”身份让他自豪不已,从来没有设想过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到别人。

白辽宏是沙滩坪村的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跟随折明明学习4个月后能独立完成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我非常喜欢这门手艺,以前觉得身体残疾什么都做不了,现在不仅自己有事干了,一年还能挣几千元,我非常感谢明明。”

2018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折明明注册成立了绥德县晨星民间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先后获得绥德县人社局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3000元、县工业商贸局给予价值1万元的办公电脑和桌椅、县残联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等。

合作社成立后,他免费教学手工艺品编织技能,目前有28人加入。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做得很好,并卖出了手工艺品,有了收入。

今年疫情期间,折明明也没有闲着,而是联合绥德县绥德汉食品有限公司,以自己的脱贫励志故事为主题,制作了一款农产品大礼包,并通过代言促进消费扶贫,先后利用线下扶贫专区专柜和线上“助农易购”小程序,积极助力当地农产品走出滞销困境。

折明明的手工事业,从一个人,做到了一群人。从“自救”到助人,这时的折明明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意义。

“可以说,我赶上了好时代,有扶贫的好政策,日子有盼头,我们家的生活也更有奔头。”折明明说,“尽管我是一名残疾人,可自家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过。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奋斗、去拼搏,我一样可以‘编织’出好生活。”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