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正文

一片茶叶带来的推动力

——王超以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52

王超,男,197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超在公司专门设立了“产业惠农帮扶工作室”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技术推广站”,运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采取灵活就业、临近就业、配股分红等方式,带动256户贫困户698人实现脱贫。针对自主发展缺资金的贫困户,无偿提供农用物资30余万元,茶叶采摘后按照市场价统一回收。他先后为乡亲修路架桥、扶持创业,为国家抗洪、抗旱、抗疫,为困难大学生、高龄老人捐款捐物,累计226万元。

 

秦岭山区商南县的春天,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王超一大早就来到位于试马镇的茶园里,向前来参加茶叶种植技术交流的陕西省同行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看到王超,正在茶园里除草劳作的数十位村民纷纷上前攀谈起来。近年来,他不仅带动当地茶农种茶,帮助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万余元,还通过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抗洪抗旱、慰问高龄老人等形式奉献爱心、回馈家乡。

“和茶一样将浓郁清香奉献给他人,就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的味道就会甘甜醇香。”王超说。

一个北茶小镇绘就生态景观

生长在茶叶之乡的王超,对茶叶有着独特的情愫。从租地栽植茶树,到成立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万亩白茶示范基地,打造商南的中国北茶小镇,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2016年,为了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他对公司发展重新做了规划,以茶旅融合为统揽,以百姓增收致富、民居生活环境改善为目标,按照“产、供、加、销、游”一体化经营思路,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万亩白茶示范基地,打造商南的中国北茶小镇。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建成14公里产业路、18公里观光路、5座架设桥梁,还修复4.5公里河堤、整理7公里河道、种植30余万株绿化苗木。一条“路在林中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初步绘就,项目区百姓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公司白茶示范基地也发展至3800余亩,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3300亩茶叶,成为陕西省最大的白茶示范基地,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评为“优质茶园”。

“商南中国北茶小镇”景区也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基地和景区建设每年还解决1800余人就业,获得土地流转收入230多万元。过去杂草丛生被人遗忘的荒山如今披上了绿装,变成了金山银山,山上的茶树也变成了人们的“摇钱树”。

“基地规模的扩张、公司产业的壮大,离不开百姓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王超说,我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报他们。

一片茶园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掌握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王超在公司专门设立了“产业惠农帮扶工作室”,组织员工对项目区贫困家庭人口、土地面积、可支配劳动力等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整理分类,规范建立贫困户档案252册。

在茶叶基地建设中,王超采取了“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根据每户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让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基地建设中,享受到经济利益和惠农政策。

试马镇郭家垭村贫困户吴振刚患有慢性病,妻子常年卧床不起,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由于需要照顾妻子孩子,他无法到外地务工。

王超了解情况后,在临近的基地为他安排了就业岗位,不但每年有了3万余元的稳定工资收入,还能领到5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资金,他在村上率先实现了脱贫,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对路途较远的务工人员,专门安排车辆接送。”王超介绍说。除此之外,对年老体弱或伤残人员,做除草、浇水、施肥等轻便的工作;有家庭子女上学需接送的务工人员,在特定的务工时间灵活就业;有上进心,踏实肯干,懂技术的人员,公司优先纳入重点培养范畴,每月额外给予100元奖励,激发务工人员工作积极性。

不同的就业人群,灵活的就业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就业,使务工人员能够家庭、工作两不误。来公司基地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有1800余人来基地务工,年均增收4300多元。

基地的就业岗位有限,只能解决少量贫困户的增收问题。无法务工的留守老人和残疾人贫困户,怎么办?

2016年,王超组织公司职工对茶叶基地临近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摸底后,决定探索实施配股分红长效扶贫的模式。运用基地建设中的配套项目资金,连续4年,为8个村186户贫困户配股220万元,为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配股80万元,每年按0.8%的比例进行分红,累计发放分红资金96万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贫困户看中茶叶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又不懂技术、缺乏资金,便纷纷找到王超咨询,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自己发展。

王超便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公司合作,在商南县试马镇公司加工厂设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技术推广站,为老百姓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实操的方式进行培训。

农户建园缺乏资金,王超便自掏腰包,花了30余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茶苗、竹篾、遮阴网、地膜等农用物资。茶叶采摘后,公司又按照市场价统一进行回收。

2016年至今,已扶持134户贫困户建设茶园507亩。经过多年努力,他带动256户贫困户698人实现脱贫,沁园春茶业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商南县脱贫攻坚十大龙头企业”和“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企业”。

一颗茶心公益回馈社会

在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的同时,王超还时刻惦记着家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通过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抗洪抗旱、慰问高龄老人等形式奉献爱心、回馈家乡。

他连续5年为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6名贫困大学生捐助学费、学习用品和衣物等,累计22万元。8年时间里,他都在春节前为项目区75岁以上老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物品。

除此之外,他在重大事件上也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先后为商南县抗洪、抗旱工作捐款30万元。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多次前往防疫一线,为防疫战士送去爱心物资。

试马镇郭家垭村5组的8户人家住在马路对面的河边,晴天过河时可以踩着垫脚石过去。一旦涨水或者发生洪灾,他们就只能“望河兴叹”,孩子有课去不了,外面有事出不去,马路近在眼前到不了。

王超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郭家垭村捐助建桥资金60万元,搭建起了他与村民之间的爱心桥。

发展茶产业前,试马镇郭家垭村、红庙村交通设施还比较落后,除了通村路其他路面都是泥路,河道和河堤也多有损坏和拦堵,一到雨天就成了泥腿子、大池塘。

想要打造中国北茶小镇旅游观光景区,就必须改变现状。“茶种到哪里,我们的路就修到哪里。”王超说。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争取到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修建了6公里产业路和4公里观光路。

资金紧张,河堤和河道未能修建,王超又自掏腰包56万元,修复河堤、整理河道。原有村组面貌得到了很大提高,群众再也不会因为下雨而出行难。

“万亩白茶示范基地还没有完成,未来的任务还很艰巨。”王超说,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将中国北茶小镇景区打造成农业旅游观光胜地,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目标,带领更多百姓增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