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中旬,池塘里的大闸蟹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现在正是长膘育肥的关键时期。每天除了喂饲料,我还会投喂一些煮熟的南瓜和玉米,为大闸蟹膏满黄肥做足积蓄,确保国庆上市时蟹肉饱满厚实……”9月17日,秋风吹皱一池碧水,陕北汉子李喜军站在池塘边讲起自己的“养蟹经”。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李喜军5年前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大闸蟹,如今他已经成为黄龙县远近闻名的大闸蟹养殖“土专家”。
李喜军40岁出头,个头不高,皮肤微黑,高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打拼,跑过货车,开过饭店,后来经营着一家农资店。2015年,李喜军听说黄龙县引进大闸蟹养殖项目并试养成功,他既好奇又充满疑虑:“南方的大闸蟹放到北方养,真能行得通吗?”
带着好奇和疑问,李喜军去省内外多个养殖基地进行了考察。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在崾崄乡政府大力扶持大闸蟹养殖的号召下,2016年2月,李喜军决定回老家崾崄乡白城桥村发展大闸蟹养殖。
“刚开始抱着试验的心态,想着第一年只要能养活就算成功了。蟹苗咱也不用操心,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养殖户,我只专心养好就行了。”关掉农资店,李喜军在白城桥村建起两个池塘,开始养殖大闸蟹。
“一开始真的是两眼一抹黑,连最简单的投喂也不会。蟹苗3月撒到水里咱也看不见,每天把饲料撒到水里咱心里也没底,就舍不得喂饲料,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是大闸蟹生长的关键时期……”李喜军苦笑着说,“不会技术就想尽办法去学,除了去别的养殖基地现场学,还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由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冯万能老师进行技术指导。”
白天喂食、学习,晚上巡逻看护,2个月后,小螃蟹爬上了岸,李喜军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依托优质的蟹苗和崾崄乡常年流淌的山泉,李喜军在当年10月收获了第一批高品质的大闸蟹,商品蟹包装上市后广受赞誉,第一年就为李喜军带来4万元收入,也为他积累了第一批回头客。
接下来的两年,李喜军把养殖规模扩大到8个池塘,全身心投入到大闸蟹养殖中。2018年丰收季,大闸蟹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走上致富路,不忘周边人。2018年,李喜军牵头成立了黄龙县寿峰寺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了102名社员,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养殖大闸蟹带来的“甜头”。
捞起两只青壳白肚的大闸蟹,李喜军乐呵呵地说:“今年借着政策的东风,我的养殖基地扩大到了23个池塘,投放了7.1万只蟹苗,再过十几天将有2万多只优质商品蟹上市,估计今年的收入能突破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