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渭南市临渭区水务局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临渭区水务局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保障吃水不愁,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该局共投资1.4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97处,受益人口达52万人。
事实上,临渭区水务局只是全区各级各部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代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临渭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铆足干劲,狠抓落实,最终取得全面胜利。截至目前,全区所有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137元提高到2020年的11524元,年均增长42.6%。
精准发力 产业扶贫道路越走越宽
“去年我家的猕猴桃卖了将近5万元呢!”2月26日,李有民开心地说。
李有民是临渭区阳郭镇高李村村民。前些年,由于他和老伴儿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吃药,导致日子过得很紧巴。2016年,村里提出“土地化整为零”思路,倡导村民大规模种植猕猴桃,不仅免费提供苗木、技术,还全力解决道路、灌溉等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有民也种植了5亩猕猴桃,没想到这小小的猕猴桃一下子让他翻了身,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临渭区围绕葡萄、核桃、猕猴桃和畜牧养殖,采取“户发展给奖补、村发展给扶持”的办法,逐村逐人落实产业项目。通过“财政注资、单户入股”的方式和“村村建园、企园带动”的模式,临渭区在81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成扶贫产业园99个,带动10375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将7313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中,惠及2.56万名贫困群众。
为打通生产与销售“最后一公里”,临渭区还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着力构建“产销精准对接、农企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扶贫专馆3个、专区1个、专柜60个,线上线下齐发力,累计销售各类扶贫产品超过1亿元。
多措并举 就业扶贫彰显民生温度
2月27日,星期六。不断进门就餐的游客,让在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经营农家乐的汤娜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38岁的汤娜,过去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小孩都照顾不上。这几年,村里依托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看到发展机遇后,两口子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就业培训,并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为了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临渭区一方面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举办精准化小型招聘会、园区专项招聘会、村企合作招聘会等,统筹解决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先后开发环卫保洁、绿化管护、社区物业及村级疫情防控、光伏电站、饮水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5503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此外,临渭区还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实用技能培训200余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086人,创建社区工厂9家、就业扶贫基地8家,实现了多渠道稳定就业。
积极探索 让搬迁群众“后顾无忧”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渭区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融合发展、稳步有序”的方法,先后确定雨露社区、阳光社区、双创家园社区和向阳社区4个集中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2535户10144人。社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医疗室、休闲广场、商业街区、服务中心等,实现了学生上学、看病就医、生活购物、娱乐休闲、上班就业、便民服务“六不出社区”。
与此同时,临渭区探索“先业后搬”模式,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配套产业建设促进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贫困户创业就业”为出发点,在搬迁社区周边配建了旅游景区、农业园区、扶贫车间、标准化厂房、创业孵化基地等。
“我们搬到双创家园社区后,娃在社区学校上学,我在家里照顾老人。因为家里负担太重,社区干部又介绍我到袜子厂上班,现在还是试用期,每月工资1500元,转正后工资按件计,干得越多工资越高。只要我好好干,我家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30岁的易地搬迁户张小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