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乍暖还寒。2月19日,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界河村村委会前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有节奏的“咔嚓”声,一个个白色菌袋从机器上滚落下来。
“今年计划扩建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趁着过年村民在家,我们早早就开工了。”镇安县米粮镇界河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毛加双说。
今年44岁的毛加双是一名党员,也是界河村香菇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当初种黄姜时市场行情好,可当黄姜挖出来后,价格掉在‘地板’上。后来,我又种植油用牡丹,最后还是失败了!”毛加双坦言,为了过上好日子,他没少折腾。
界河村山大沟深,地薄人稀,是镇安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庄。过去,村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耕种靠天吃饭,运物肩扛担挑。
条件越是落后,生活愈加贫困。5年前,毛加双的父亲和儿子同时患病住院,巨额医药费导致一家五口生活陷入泥潭。2016年,经村上评议,毛加双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是党员,就应该带个好头。”不向命运低头的毛加双说,“凭现有的四五亩地种植烤烟,一年忙到头收入1万余元,肯定脱不了贫!怎样摆脱困境?如何脱贫致富做好表率?”思忖之后,毛加双把目光瞄向食用菌产业。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兴办起界河村香菇种植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亩,生产香菇10万袋。
“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要是不脱贫致富,都对不起党和政府。”毛加双信心十足地说,“通过3年持续发展,今年我们计划将香菇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地,产量达到20万袋。”
2月19日,在新流转的5亩土地里,毛加双忙着固定钢管,还不时回头对记者说:“这里气候适宜香菇生长,香菇种植一年能收入20万元。基地还带动10户贫困户受益,每户年分红2000元,就地转移就业10余人,人均年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
因病致贫的沈堂富,曾经是界河村11组的贫困户。多年前,沈堂富在矿山打工落下了一身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妻子王昭叶既要照顾他,又要照顾孙子,一家五口全凭儿子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现在,我一出门不到10米,就是香菇种植大棚,务工就像在家里一样方便,既照顾家,又能每天挣70元。”王昭叶乐呵呵地说。
“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也不能忘了村上的乡亲。现在我要争做村上的产业发展‘领头羊’,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让村民的日子都红红火火。”毛加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