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历史浪潮中,人类自身的进步是关注的焦点。在摆脱繁重劳动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技术革命亦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然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却又无法脱离劳动而言之,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类本质,即是劳动成其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机器替代劳动的结果源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带来劳动时间的节约。技术进步引发的机器自动化浪潮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其本质在于自动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进而节约了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切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均意味着自由劳动时间的延长。历次工业革命引发的自动化浪潮,其核心在于机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实现了对人的手臂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实现对人类体力和体能的替代,节约了大量的体力劳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精神生产力,实现了对人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进而实现对人类智力和智能一定程度的替代,节约了大量智能劳动。如果技术应用仅以资本增殖为目的,劳动力市场的替代和挤出效应势不可挡,甚至会造成大量劳动力的瞬间失业。但如果技术应用是以节约劳动、解放人类劳动为目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替代顺应趋势和潮流,社会演进即以自然的历史过程呈现。
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充分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时间对于人的本质意义分为两部分:工作和闲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基础,工作时间的劳动首要用于物质生产,技术进步的意义最先体现于人的体力和体能的解放,技术进步提升物质生产力,从而节约了物质生产过程的必要劳动时间。当人类利用新技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加充裕的物质产品与财富,就意味着人类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然而,如果技术的力量仅局限于体力和体能的节约,人类的必要劳动仍将大量存在。新一轮智能革命的意义在于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延伸了人类智力和智能劳动的空间,促进和提升了精神生产力,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在缩短和节约生产必要劳动时间方面,大大超越了体能机器人,这或许真的意味着奇点时代的来临,因为人类思维的可达性在时空上超越了人类手臂的可达性,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智力劳动的助手,有可能将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极致,智能革命终将成为自由时间获取和自由劳动实现的技术基础。体力与智力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劳动形态,智能革命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均以自动化形式实现,自动化就意味着效率提升和时间缩短,当投入生产过程的必要劳动时间无限缩减,剩余劳动时间无限延长,人类的自由劳动将全面实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内在的需求,也将从工作转化为劳动者的闲暇。
多元融合的新型就业结构
伴随着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型就业结构特征。第一,就业的职业结构自由多元。机器对人类劳动替代的直接结果就是部分职业的消失,而伴随着智能经济的就业创造也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和就业形式,劳动者就业突破了固定场所、固定时间,而且一个人可以从事多种职业、获取多份收入。第二,就业的部门结构呈现融合趋势。产业大融合、人机共存共生带来产业部门之间协同发展、互相带动的发展态势,打破原有就业结构伴随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呈现就业结构的融合发展。第三,就业的区域结构空间极化。智能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会集中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就业汇聚功能会形成区域就业中心。因此,智能经济时代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一、二线中心城市和周边三、四线城市的就业差距扩大。第四,就业的技能结构技术极化。智能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提高,机器代替的不仅是人类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重复性、程序化的脑力劳动也会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需要从事的是更具创新性的智能劳动。
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度响应
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影响,依赖于经济政策和制度。为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公平,政府应该在经济政策激励和公共政策完善方面履行制度建设的重任,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向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向前进。在考虑智能革命引发的新型就业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政策激励和制度建设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协调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夯实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应就业融合发展大趋势;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就业的带动能力,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形式并保障就业安全及劳动者权益;打造更多区域制造中心和区域就业中心,避免就业的空间极化;大力培养创新型人力资本,以工匠精神支撑中国智造。
人工智能始于技术创新,智能经济作为新技术革命的盛宴,在人类发展史上将引发奇点经济的到来,也是人类在历史演进中更加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跨越。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