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夯实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

来源:吉林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19-12-31 08:26 作者:吴祖鲲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而治理不能脱离文化传统与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吉林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资源,为乡村治理筑牢文化根基。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柔性治理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农耕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农耕文化发达,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孝老爱亲、勤读力耕、诚实守信、扶危济困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助力乡村治理。首先,以“和为贵”理念化解矛盾纠纷。乡村治理要以法治为保障,但“家长里短”的小事和矛盾,如果单纯靠法律手段解决,往往撕破了脸皮,而导致案结不了,甚至会从小矛盾上升为大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在新时代新农村,更应以“和为贵”理念教育村民,推动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其次,以村规民约助力柔性治理。村规民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乡村的基本秩序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指出,要“发挥村规民约在解决农村法律、行政、民事纠纷等领域突出问题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村规民约不依靠强制力来保证执行,而更多的是一种共识,以柔性的治理方式因势利导,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社会风尚、实现有效治理。

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红色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乡村治理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而红色文化可以为基层党建提供思想支持。首先,以红色文化推动基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他们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着强烈的渴望,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充分挖掘、完善和整合吉林省的红色历史资源,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使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其次,以红色文化强化基层党员的纪律意识。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人民军队深得民心。毛泽东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新时代,加强纪律建设依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应以红色文化为宝贵教育资源,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切实把党的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承地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不可少。吉林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吉林文化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不断外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传承英勇无畏、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在吉林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东北抗联的杨靖宇、魏拯民、李延禄等将领在吉林地区积极战斗,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赞歌,是吉林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其次,传承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团结互助精神。吉林地区山林密布,生活环境恶劣,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抵御各种天灾人祸。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吉林人民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团结互助精神,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吉林人民宽宏大度、厚重质朴、扶危济困、知恩图报、豪爽仗义的品格。第三,传承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吉林文化发生和初创时期的肃慎古族《天宫大战》,塑造萨满英雄形象的《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西林安班玛发》等创世神话和英雄史诗中,主人公都是不甘于命运束缚、不满于现状、力争改变命运的英雄。积极进取精神成为吉林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内化为人们不断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创造伟业的精神内核。最后,传承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开放包容精神。吉林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学习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辽代的契丹大小字,是根据汉字创制的,促进了辽代文化的发展;元代戏剧、清代诗词创作也充分吸纳了汉代文化。近现代吉林文化在不断开放、不断互动中与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交流,不排外、不保守,逐渐融入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开放包容精神成为吉林文化重要的精神品格。

总之,要实现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应深入挖掘传承吉林地域文化精神内涵、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助于柔性治理的实现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真正夯实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

(来源:吉林日报)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