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0-01-15 08:26 作者:张艳涛 高 晨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现代化是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全面提高国家的制度竞争力。在人类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把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发展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于“新时代”“大变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第一次系统总结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了坚持根本制度的必然性,阐明了创新和增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必要性,明确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低层次是经济竞争,中层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竞争,深层次则是制度竞争和文明竞争。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提升制度执行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新时代”“大变局”提供制度和治理支撑。

第一,要奠定制度基础,通过科学理论厘清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阐明“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关系。《决定》从新时代、新视野、新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根本性和重要性,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国家治理则是制度的集中体现。历史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在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我们最有发言权。我们要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才能保障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迈向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才能把制度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发挥,又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制度优势。

第二,要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制度优势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有效应对“新时代”“大变局”背景下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用“中国之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归根结底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中国道路”产生“中国奇迹”,实现“中国之治”。在新时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巨大成就,坚定信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战略规划是与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高度统一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发展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要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从制度优势到国家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决定》指出:“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仅要从理论认识层面把握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的辩证关系,还要从实践行动层面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所取得的“中国奇迹”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维护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为根本的是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领导,地方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兢兢业业办实事。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将制度优势创造性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要求。

第四,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是中国最大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对如何推进制度建设和提高治理效能的经验总结,也是党在新时代对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国家稳定健康发展提出的自我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确保各项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推进制度成熟完善,在制度成熟完善中发挥根本优势。总之,制度是强党之基、强国之道。“中国之治”的历史出场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之治”的新境界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未来还将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奋斗。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转化过程中,要明确制度的根本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制度优势驱动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性目标的实现,用“制度之治”推动“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治”奠定制度基石,造福中国人民。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