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极不寻常,一方面是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日程较往年进行了压缩;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力求通过集体协商和凝聚共识,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以完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为期八天的全国两会,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民生的温度、难度和力度,也真实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看全国两会增进民生福祉的炽热温度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民生的温度温暖而直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经济政策要抓好“六稳”“六保”,不管是“六稳”“六保”,首要任务就是“稳就业”“保就业”。就业是最大民生,就业稳了,社会就稳了,民心就稳了。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52万人,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增加近40%,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可以说,2019年我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从全国政协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看,民生的温度深沉而持久。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人民政协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开展协商调研,提出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重要建议,调研并协商就业、医疗、养老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致力于增进群众福祉和促进社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同样把事关民生的提案和立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一系列权利都做了明确的权责利界定,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看,民生的温度坚定而炽热。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通篇贯穿着维护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思想。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聚焦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依法妥善审理长生疫苗案、肖平辉生产销售注水牛肉案等重大案件。严惩暴力伤医犯罪,对杀害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的孙文斌等一批犯罪分子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针对高空抛物坠物严重威胁群众安全问题,出台司法政策,公开审判一批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有力地增进了人民的安全感。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同样聚焦民生问题,过去的一年,最高检对107起涉及人民普遍关注的重大案件直接挂牌督办,派出专家组督导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黄鸿发家族案等重大案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称赞。
二看全国两会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难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点我们都有切身感受,但这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艰苦努力得来的。今年的两会对当前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困难,亦做了充分估计和研判。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受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GDP为2065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8%。毫无疑问,这一数据已远超出了社会和市场的预期。这表明,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次事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包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春节前后,疫情形势急转,原先已经预订满的餐厅,纷纷接到取消用餐的退单。事实上,不仅是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服务业都受到严重打击,人民的收入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从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为直接相关的财政收入,亦可看出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39029亿元,同比下降16.4%;非税收入6955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1%,财政压力可想而知。中央财政尚且如此,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因此,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要“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难度还做了充分估计。一方面,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另一方面,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多发等等。应当说,今年的两会对这些问题丝毫不回避,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直面挑战、增强信心,更好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斗志。
三看全国两会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策力度
今年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会议的各项议程,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同时还参加了湖北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决心。今年两会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力度,较之往年更大更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同时,今年将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将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为激发各地创新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二,出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庄严承诺。今年的两会提出,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同时,将大力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此外,还将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无疑将进一步释放民生政策的“红利”。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先保障民生领域。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罕见同比下降11.5%。困难是显而易见。为了更好地保障基层运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中央财政将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总计2万亿元资金全部转给地方,而且中央财政将首次设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初定规模为6050亿元,这笔资金将直接拨付给市县政府,支持地方“六保”。中央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给市县,是一种创新政策。这样的做法,基层可以更早地拿到“救命”钱,缓解危机下收支矛盾,支持“六保”,直接惠企利民。
第四,围绕民生推动社会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除了就业之外,莫过于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这些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领域,都作出了富有针对性的举措。教育方面,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等等。医疗方面,强调要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等等。此外,关于社会保障、住房、社会治理和安全等领域,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通过这些部署和安排,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的中国人民必将克服困难,生活必将更加幸福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