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二十载春风化雨,“两山”理念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定边县的光伏板下藏着“增收密码”,宝塔区的林地间“长”出致富产业,太白县的好空气变成“金名片”,留坝县的老院子焕发新生机,平利县的茶叶里泡出“文化味”。这些故事印证,守护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今日,陕西日报聚焦5个村落,以微观视角解码绿色转型,带大家感受生态陕西的绿色脉动。
白云村:好山好水好日子
风景秀丽的白云村(资料照片)。通讯员 张潇摄
9月12日,入住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农家小院的咸阳市民张炜和家人,结束了今年5月以来在此康养旅居的行程。这是她连续9年在太白县旅居康养。张炜说:“这里空气质量好,服务态度也好,一住下就有回家的感觉。”
像张炜这样的候鸟式游客,白云村每年要接待3万多人次。
近年来,秦岭深处的白云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细心周到的服务,为游客营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体验。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太白县森林覆盖率达93.36%。白云村距县城19公里,四面环山、环境清幽。以前,村里群众以种植蔬菜为主,经济收入单一。
为了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2016年起,白云村持续提升村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景观节点,让家园变花园、山村变景区,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白云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村民杨春杰抢抓旅居康养产业发展新机遇,将自己的农家小院进行改造后,接待外地游客。仅靠这一项,他家一年可增收3万多元。杨春杰告诉笔者:“以前守着好山好水愁生计,自从发展了农家乐,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深刻感受到,好生态才是最宝贵的家底。”
为确保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白云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全村28家民宿、农家乐、农家小院纳入公司统一管理,由村上统一定价、统一培训、定点采购食材、定期检查环境卫生。避暑季,村民户均增收5万元左右。
像白云村村民一样,太白县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截至目前,太白县已建成精品民宿274家,今年1月至7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7.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7亿元。
白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丽说,下一步,白云村将整合群众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依托红色文化底蕴,开发红色研学路线;修建环山步道,开发登山线路,着力打造全龄段旅居康养乡村。(通讯员 吴亚君)
南沟村:林下经济显活力
南沟村风光(资料照片)。通讯员 温巧丽摄
9月的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依旧掩映在苍翠林海中。碧水绕村郭,林果满山坡,农家乐里笑语喧。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与“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的旧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南沟村,曾长期被贫困困扰。1998年,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南沟村村民扛起铁锹向荒山宣战,进行生态治理。
20余载寒来暑往,昔日裸露的黄土坡披上了绿装。如今,全县林草覆盖率从19.2%跃升至72.9%。9月12日,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刘兴旗介绍:“2024年,全县完成营造林21.9万亩、补植补造24.6万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生态屏障筑牢后,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南沟村的答案是向林地要效益。村党支部书记白涛带领村民蹚出一条林下经济新路:山顶种桃树、杏树,山腰栽苹果树,林间养土鸡、蜜蜂,形成“树上结果、树下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
“过去广种薄收填不饱肚子,现在林子就是聚宝盆。”9月12日,村民李国富算着增收账:春秋植树领补贴,山果销售有收入,一年稳稳入账5万多元。养殖户刘虎的林下鸡场里,土鸡啄食草籽、昆虫,粪便滋养林木,生态循环模式让鸡蛋卖出好价钱。
从单一农耕到多元经营,林地的每寸空间都释放出经济活力。“没想到黄土高原藏着这般好风光。”西安游客李宪飞在吴起县南沟生态度假村采摘苹果时,对眼前的风景赞叹不已。2018年,南沟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建起了3A级旅游景区。如今,该村露营基地、游船中心、农家乐次第建成,“卖风景”成为增收新渠道。
66岁的匡志雄是南沟村转型发展的见证者。这位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如今在景区当售票员,每月工资2800元。
南沟村的蝶变,是吴起县发展的缩影。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84.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19元,较1997年增长近20倍。(通讯员 方大燕 温巧莉 徐志全)
晏家坟村:村民吃上“生态饭”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的高江路从晏家坟村穿村而过(资料照片)。通讯员 王文丽摄
秦岭南麓的留坝县玉皇庙镇晏家坟村,坐拥苍翠峰峦与幽深林壑,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的高江路穿村而过。过去,这条路只是村民外出谋生的普通道路,如今,却成为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打卡的风景线,还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生态饭碗”。
晏家坟村的转变始于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早些年,一些村民依托公路美景,尝试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为过往旅客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徐超一家便是先行者——父母摆起几张桌子、腾出几间客房,虽然条件简陋,却让全家第一次尝到了“生态饭”的滋味。
慢慢地,随着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像徐超家一样的传统农家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021年,留坝县推出“四个一百”工程,大力扶持民宿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徐超的母亲赵群在镇干部的鼓励下,打电话劝儿子回乡创业。
“游客的需求在变,而需求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一直犹豫是否返乡的徐超,看中了家乡的生态潜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决心回乡打造精品民宿。
历时一年,他们将老房改建成独具特色的“玉见山竹”民宿,不仅提供舒适住宿,还开发了生态导览、农事体验等深度体验项目,成为游客在高江路上的热门之选。
回顾创业历程,9月13日,徐超感慨:“说实话,当初决定回来心里也没底。但看到县里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越来越多的游客,我发现,这条路走对了。”最初鼓励儿子回乡的赵群,看着如今爆火的民宿生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以前只知道埋头种地、打工,从来没想过,家门口的风景就是‘金饭碗’。”
在晏家坟村,像徐超这样借助政策和风景优势实现增收的村民越来越多。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开民宿,从提供简单食宿到打造深度体验,一条公路、一片风景、一套好政策,让晏家坟村村民吃上了香甜可口的“生态饭”。
目前,留坝县已发展民宿181家,改造提升农家乐122家,培育专业民宿管家356人,带动1833人实现本地就业创业。(通讯员 高文亚 张萌)
蔡圈村:绿电点亮新生活
在蔡圈村,一台台风力发电机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9月12日摄)。通讯员 卢云云摄
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定边县,年平均风速6米/秒的大风曾让红柳沟镇蔡圈村村民安大虎最头疼。“以前,一刮风,沙子就往屋里钻,地里刚出的苗子也被掩埋。”9月9日,他站在村口,指着远处缓缓转动的白色风机叶片说,“现在,我们村到处是绿色,沙子少了,连风都成了宝贝疙瘩。”
安大虎所在村庄的山峁,如今被几十台百余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环绕。这些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是定边150兆瓦风电项目的核心。
“以前一到春秋季,早上起来,院子里就是一层黄沙。现在好了,天是蓝的,山是绿的,人的心情格外舒畅。”安大虎笑着走向他的糜子地。地头不远处,大片深蓝色的光伏板在坡地上整齐铺开,与风力发电机巧妙配合——风起时,风机叶片转得欢;晴天时,光伏板默默吸收着阳光。
定边县曾是陕西“一油独大”的能源县。因为产业单一,蔡圈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年人守着几分薄田。
转机始于10多年前。2011年,砖井镇黄湾村的山梁上建起了陕西“第一座风电场”——国电繁食沟风电场。起初,村民好奇地观望着这些“大风车”,随后他们发现,“大风车”一转,村里就有钱了。
随着新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推进,近5年,定边县通过“以资源换项目”策略,成功引进了中材科技(榆林)风电叶片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新能源(定边)风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从发电到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同时,这些企业招工时优先选用本地人。9月12日,在中材科技(榆林)风电叶片有限公司,31岁的蔡圈村村民毛乾穿着工装,仔细检查百余米长的风机叶片。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觉得家乡只有黄土和风沙,现在发现‘风’也能‘吹’来工作。”
在定边县,像毛乾这样因新能源产业而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定边县获得省市批复和列入计划的风光发电项目111个,总投资超60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50万千瓦,年输送绿色电能约100亿千瓦时。(通讯员 卢云云)
中坝村:茶香阵阵引客来
学生在位于中坝村的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参加研学活动(资料照片)。通讯员 赵晓罡摄
在平利县长安镇中坝村,一片片茶园不仅是风景,还是课堂。近年来,该村通过推动茶产业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茶文旅教”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0年前,中坝村南北两山土地贫瘠、杂草丛生,被村民称为“秃头山”。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柯尊啟等人的带动下,村民陆续改种茶树,荒山渐渐披上绿装。如今,全村茶园面积达550亩,开办茶企及加工厂9家,茶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随着茶园规模不断扩大,中坝村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茶叶种植和加工。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村里划出30亩茶园作为研学基地,推出采茶制茶、茶艺表演、智能化生产线参观、茶火锅、非遗体验等14门课程,走出了一条“茶业+研学+旅游”的发展新路。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每年接待研学师生超8000人次。
科技元素也为茶山增添了魅力。“茶山驶来‘小火车’,欢迎家人来做客。”9月18日,在一品香茶业基地,轨道运输机正将有机肥运上山顶,负责人胡学琴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茶园实况。如今,胡学琴账号粉丝量已突破8万,有效带动客流。
研学活动为村庄注入活力。“来了好多学生娃,村里一下子热闹了。”村民凌均迪说。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民宿等。2024年,中坝村接待康养游客1.2万人,三产综合收入超过500万元。
“自从村里搞起研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店里经常客满,去年挣了20多万元。”冬廲园农家乐负责人凌勇说,研学师生返程时常常会购买“平利女娲茶”作为伴手礼,进一步拉动了村里的茶叶销售。
收入提升的同时,中坝村村容村貌也同步提升。“房前屋后全在游客眼里,不收拾利索怎么行?”村民黄弟贵说。(通讯员 魏玉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