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12 09:52 作者:刘玲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分别从领导力量、前进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方式手段五个方面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对党百年光辉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总结,也吹响了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伟业的进军号角。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一路走来,党始终把带领人民团结奋斗鲜明写在自己的历史答卷上,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认识世界,也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这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历史主体意识决定了在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对全面领导的使命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的时期,只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的主心骨,才能聚集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告诉我们,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近代以来,从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根本原因在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人民意愿。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反映人民意愿,深得人民拥护,是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战略全局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笃行不怠的奋进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党百年奋进,初心如磐,交出的每一份答卷上都书写着紧紧依靠人民,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新的赶考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无限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十年来,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构建起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十年来,改革覆盖面之广,探源面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增进了市场活力、增加了民生福祉、增强了创新动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人民性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科学理论,具备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指引人民求得解放,这一实践性品格也内在地蕴含着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依靠斗争,赢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不体现了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

  发扬斗争精神是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以发展新业绩续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