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推动力 引领力 凝聚力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20 11:29 作者:郝云 陈思思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还是精神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抓住物质与精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一目标路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特征,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路标。

  富裕富足 自信自强

  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时代新使命,既要满足人们精神富裕需求,也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首先,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与单纯通过资本逻辑来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注重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和独特文化优势。中国人追求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含精神富有,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与概括,把精神富有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高度,将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深深融入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推动力、价值引领力与文化凝聚力。

  其次,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助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引领精神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一改被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状态,展现出强烈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还有斗争精神。中国人素来有“不怕鬼、不信邪”的传统,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化解资本逻辑带来的现代化悖论。

  西方现代化存在种种悖论,如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精神文明的惊人匮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快速增长与贫富两极分化、快速工业化发展与生态危机、资本逻辑下的道德沦丧,等等。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时发展且同为目标:既注重物质基础的夯实与先进文化的引领,又注重高质量的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既注重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也注重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沃土 突出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新时代精神文明现代化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精神价值指向。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时代特征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融会贯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答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开创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然荆棘丛生,但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锻造了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可以在世界形势的波诡云谲中作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正确判断,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有效化解种种难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植根中国历史沃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伟大复兴,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的共同价值理念与道德秩序,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阻断西方意识形态陷阱的防火墙,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巨大能量。

  文化交流 文明融合

  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有创新性的发展路径。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踏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拥有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意识与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意味着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归属以及对历史的记忆。在对外博弈、竞争的惊涛骇浪中,文化自信自强既能帮助我们甄别错误思潮,坚定中国道路,又能推动我们在“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展现魅力与风采,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融合。

  其次,以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普遍提升为抓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生活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加的需求,既包含对物质富裕的要求,也蕴含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等政治与法律权利、道德与文明素养的渴望。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更加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系统工作,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通过宣扬榜样的力量,搭建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系统工程。

  最后,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