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青年最大底气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31 09:08 作者:辛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精神要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扎根历史 传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场观点,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源头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

  认识根与源的深厚价值。“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正因为这样一脉相承关于根的意识,中华文明才能够生生不息、从未间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发展、延绵至今。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建立和发展一条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中国文化、反映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标识的正确道路,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共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底蕴,传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

  把握古与新的实践观照。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彰显着贯穿古今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要将其中体现的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使其成为汲取力量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尤其要重视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珍贵的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利用好,更要着眼时代要求、实践需求,激发其当代活力。

  立足当下 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铸牢科学信仰、理想信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坚持“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新时代青年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实现从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飞跃和升华。

  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青年培育的核心在铸魂,只有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育人有温度、有深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理对接,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再诠释,以透彻的说理和诠释帮助青年理解吸收。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的实践对接,从“漫灌”到“滴灌”转变教育形式和方法,以鲜活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青年。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三全育人”的有机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引领同青年成长服务结合起来,构建协同育人制度,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时时处处育人于无声,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促进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中国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当代青年涵养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的作用,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利用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让青年深入历史大课堂,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根本任务与育人形式相统一,引导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深化认识,增进认同,读懂中国。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推动育人元素之间多维度融通联动,与校情、学情具体结合,因地制宜用好传统文化,将历史语境与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渗透,引领青年将强国志、报国情融入新征程。

  着眼未来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青年要把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中华文化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自身的青春标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大底气,汲取中国精神丰厚滋养,做忠诚的爱国者和时代的奋进者。

  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行源于心,力源于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表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改革和创新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全部实践。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大胆探索、自强不息,既不自满自足,也不故步自封,以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包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自信而大度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种刻在骨子里的闯劲、韧劲、拼劲,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持续奋斗,成为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根于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把牢青春航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壮丽青春篇章。新时代青年要领悟根植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充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仰望历史星空,脚踩坚实大地,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青年前进的最大底气,做历史的推动者、时代的偕行者,汇聚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