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5 11:04 作者:丁晓钦 杨华伟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需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第一,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奋斗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命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二者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5000多年来,我们在立足本国、本民族实际,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中,铸就了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是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

第二,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从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考题面前,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众多规律性认识,如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等。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

第三,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学理性和系统性。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下一步,要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一方面,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上发挥重要作用。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