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推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8 08:27 作者:李雁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陕西文化积淀深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基础、有优势。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更多陕西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观念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战略和新要求,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如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已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盛举,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办好,让更多中华儿女参与公祭,深入体验黄帝陵祭祀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继续深挖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历史文化中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筑牢中华文化自信之基,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建设创新,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要继续推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陕西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品牌价值的现实路径,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式。西安“古城墙女子护卫队”、大唐金甲武士巡城活动等与古城墙的厚重沧桑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构建了“刚柔并济”的古今对话场景。这种探索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活力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

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留存在三秦大地上的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红色文艺,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都是陕西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

一是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立体化红色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的核心要义、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结合历史文献、文物保护和口述史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叙事体系,依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照金干部学院、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和各级党校、高等院校等,开发主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教育培训模式,将红色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党员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思政课。

二是加强党建引领,注重社会协同,推进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和旅游基地,提升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优化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创作一批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一批红色文创产品,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要统筹文旅、教育、宣传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好实现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传统全息投影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重现重大革命事件场景,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前辈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运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化智能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沉浸式”传承创新,如延安市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革命文物数字版权,开发《转战陕北》等12部沉浸式体验剧,使参与者在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中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深入研究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继续推动红色基因创新发展,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陕西肩负着守护文明印记、赓续历史文脉的文化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向着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勠力前行。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建设文化强省目标,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不断强化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立标,推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坚持以文惠民,构筑上下联动“强引擎”,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制度设计,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消费场景;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高水准”,用现代科学技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土壤,使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以鲜活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对技术、数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打通与相互激活,形成跨领域、跨时空、多主体协作、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与合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作品的最高标准,以能够“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化创新成果观照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在不断充盈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形成文化创新与人民需求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文艺创作扎根人民现实生活、立足人民生活实践、汇聚民间文艺力量,为人民群众发挥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作用创造条件,让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拓展公共文化共享空间,确保文化创新创造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