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新时代每一次主题教育中,党中央都明确提出的根本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最终指向,始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理论自觉到躬身实践,唯有将学习教育的规定动作沉淀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动力,才能真正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起战胜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一、深研细悟,用理论的深度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核心要义不在于条文记忆的表面文章,而在于作风连着民心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
党员干部受教育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活水源头。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站位,转变作风,从能力上把精准施策、民生保障与推动发展相结合,否则将会出现“党员干部学了一堆文件,群众啥也没看见”的脱节问题。因此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初心淬炼,是对“如何服务群众,怎样办好实事”的能力锻造。
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试金石。群众得实惠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柴米油盐和急难愁盼的解决,这些具体的实惠,是人民心中的一把标尺,精准丈量着干部受教育的成效。若干部受了教育,却对群众的操心事和烦心事视而不见,群众办事仍然要磨破嘴、跑断腿,说明主题教育没有真正入脑入心。
二、以学促干,用治理的精度托举群众的获得感
群众的获得感,源于对自身利益的切实感知。党员干部的学习成果要转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治理效能,让群众从具体的政策落地、服务优化及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进步。
首先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捕捉。在主题教育中,通过深入基层听真话代替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党员干部能够跳出政绩思维和部门思维的限制,以群众视角审视工作,才能精准识别群众关注的民生痛点和隐性需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及“节日里的歪风”等问题,在精准整治的同时,坚持贯彻“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倒逼资源从无效内耗转向民生迫切的刚需领域。
其次是对务实作风的精准改进。获得感的提升,不仅在于政策的初衷,更取决于政策执行的力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真抓实干作风,为提升治理效能注入了内驱动力,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拖拉;简化流程、优化机制;引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及智能化改革等先进的治理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有效缩短政策承诺与民众感受之间的差距。
最后是对长效机制的精准巩固。从专项整治到制度固化是治理精度提升的关键。例如,从源头上规范用权的制度供给,在核心制度起草或修订阶段嵌入反“四风”的刚性条款,基层减负清单中明确哪些会议可不开,哪些报表可精简,窗口部门的服务质量与考核测评挂钩,推动政策制定从满足指标向满足需求转变,长效地构筑群众获得感的基石。
三、以学正风,让守护的力度筑牢群众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对权力不滥用、权益有保障、公平必维护等多项规则的稳定预期。党员干部要转变“不出事就行”的履职误区,真正具有“让人民从根本上放心”的责任担当,以刮骨疗毒的力度强化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首先是提升对公权力的刚性约束力度。八项规定中的诸多要求都回答了群众对于“权力是否能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核心关切。这种理论自觉要在实践中成为明确权力运行的制度红线,让群众感受到公共资源不会被少数人侵占,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干部对权力的敬畏,对规则的坚守,能让群众在每一次与公权力的接触中感受到切实的安全感。
其次是提升对腐败行为的雷霆打击力度。针对腐败问题,各级单位特别是基层组织要以雷霆打击力度,查处一处,震慑一片,消除群众对权力欺压的恐惧。对于群众反映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线索,要转变以往层层上报的官僚作风,转为快速响应,让群众感受到有人撑腰的安全感。
最后是提升对民生底线的坚实守护力度。民生底线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安全是民生的基础。主题教育中的底线思维为党员干部守牢安全防线提供了思想支撑。党员干部要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风险等民生底线放在突出位置,使群众感受到底线有人守、困难有人帮、安全有人护。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