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学习《论持久战》中的辩证思维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9 15:24 作者:颖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我们难以忘记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名篇《论持久战》对于指引抗战胜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光辉著作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回答了当时人们在抗战问题上最关心而又迷惘的种种问题,极大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抗战硝烟早已远去,但《论持久战》的思想方法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当前,我们正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重读《论持久战》,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对我们认清和驾驭当前复杂局面、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抗日战争是一场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能够战胜当时世界上“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的日本?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科学的战争指导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不仅是力量的竞赛,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是将战争力量优势转化为胜利的必要条件”。

正确指导战争需要深刻把握战争规律,把握战争规律又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揭示事物最普遍规律的科学,《论持久战》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分析战争,得出科学结论。这一著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立起了指导全民族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的思想灯塔。从一定意义上讲,《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而且是一部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经典名篇。

辩证看待形势,提出科学预见。战争是一种较之其他社会活动形态更为复杂的活动形态,“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认清形势是形成战略方针的依据,正确的战略方针来源于对主客观形势全面辩证的分析。《论持久战》问世时的形势是什么样的?可以说是十分严峻,日本帝国主义者疯狂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同时,民族觉醒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为抗日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何正确认识形势,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帮助人们在迷茫困顿中坚定光明在前的必胜信念,无疑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认识形势既要科学全面,又要客观把握矛盾各方的特点;既要认识国内形势,又要关注国际包括日本国内形势;既要认识国际形势对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要将持久战置于人类战争史中衡量。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开宗明义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敌我之间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敌强我弱,敌处优势我处劣势,然而敌强我弱是相对的,敌虽强但仍有弱点,我虽弱但也有优点,随着形势的转换,敌方的优势在减弱,我方的优势在增强,最终必然是敌败我胜。基于对这些特点的辩证分析,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著名论断。

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对形势判断的对与错。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当时战局极为险恶,消极悲观的“亡国论”和侥幸轻敌的“速胜论”甚嚣尘上。前者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主张妥协投降;后者盲目乐观,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希图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都是片面的和主观的,对于抗战的影响是消极的和有害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形势,鞭辟入里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不仅澄清了思想上的迷雾,更为全民族抗战注入强大力量。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同志回忆,《论持久战》发表后,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

辩证分析矛盾,指明战略方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当时,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各界人士既迫切需要解决“能不能胜利”的困惑,还要探求“如何才能胜利”的途径。正如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同志所说:“我们需要最高的抗战热情与胜利的信心,我们尤其需要有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讲求争取抗战胜利的办法。”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辩证分析中日双方的矛盾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提出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战术和方针原则。他指出,“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在战略相持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在战略反攻阶段,“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同时,军事活动中的诸多矛盾双方是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毛泽东同志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处理防御与进攻、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等对立统一的若干关系,创造性地提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等一系列战略战术。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战略方针如同军事行动的纲领,指导着战争各项活动。在《论持久战》提出的科学战略方针指引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小规模作战转变为大规模遍及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战场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演绎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伟大的一幕”。

辩证认识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胜负固然取决于各方面条件,但客观条件本身并没有分胜负。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尊重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发挥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改变某些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并创造尚不具备又是实际需要的并有可能创造的新条件,促使对人们有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人是军事活动中最基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从来都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与国民党当局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片面抗战路线根本不同,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把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看作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他指出:“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这种深刻的人民战争理论,极大激发了广大抗日民众中蕴藏的无穷伟力。他们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战法,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全民抗战场景,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将日本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历史进程中的经典是曾经的思路,也是现实问题的指针。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提供了对于抗战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光辉典范。

穿越80年历史时空,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昔日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美国实施的贸易战正在持续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矛盾化解和风险防范工作还需要加强。由此不难看到,虽然当前我们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任务同抗战时期根本不同,但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主要矛盾也有非主要矛盾,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弥补客观物质条件的不足;都需要使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一致,通过主观指导的正确,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都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反对唯心论和机械论;都需要组织动员全中国人民,因为这是争取胜利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等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战”,重温经典是为了启示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持久战》启示我们,应对复杂形势,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实际出发全面辩证地分析矛盾,进而增强必胜信心。抗战时期,“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今时今日,我们在清醒认识当前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更要学会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辩证看问题,既要正视短期外部冲击造成的压力,更要看到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国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任何对前途悲观失望、对自身缺乏信心的消极悲观情绪,或者对困难估计不足、对挑战心中无数的轻敌速胜心理,都是要不得的。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不动摇,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清醒,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就一定能够打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战”。

伟大的事业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每一次进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果实,而是通过顽强斗争在荆棘林间踏出坦途。“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论持久战》启示我们,只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赢得最后胜利。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除了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把握斗争火候、讲求斗争艺术,善于在斗争中促团结、谋合作、求共赢,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8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紧要关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论持久战》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对于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推进今天的事业、成就明天的辉煌,具有永不磨灭的思想启迪和时代价值。这就是抗战硝烟虽已远去,经典依然值得重读的缘由所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