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基础和前提,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是重点。
陕西兼具科教资源禀赋优势与农业大省责任担当,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教育筑基,着力破解“谁来振兴”难题,筑牢人才根基;以科技赋能,聚焦突破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激活创新引擎;以人才驱动,激发持续振兴的内生动力,构筑多层次支撑力量。要通过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基底。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的普及与扩优提质,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落地生根,人才作用亦难以充分发挥。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陕西应以教育现代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基铺路,着力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不会干”的问题,激活兴农内力,夯实人才根基。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强乡村教师队伍,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举措,吸引更多优秀师资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引导地方高校和职业院校办好涉农相关专业,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课程培育体系。通过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在苹果、猕猴桃、木耳等主产区建立多个国家级科技小院,重点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为田间生产力,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发挥“头雁效应”,放大集群效应,提高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效能,培养懂技术、善经营、有匠心的“兴农人”。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大力推行“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如在我省洛川等地建立产业学院,把课堂设在果园、羊舍、大棚旁,实现边学边干、学用一体,强化农业主力军作用。根据节气特点与农业生产规律,定期开展病虫害科学防治等线下线上培训,整合专家讲座、技术微课、市场信息等资源,将农业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等资源第一时间送达农户手中。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的赋能。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硬核支撑,还赋予了农业教育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时代使命,提升了农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陕西应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依托优势特色产业聚焦高科技发展,破解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带动产业跃升,激活兴农动能。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创新高地。农业科研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特点,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要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种业振兴、农产品绿色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智慧农业、特色种养、深加工农业等新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场景应用。如在宝鸡市千阳县、渭南市白水县等地建设智慧果园,集成应用物联网、北斗导航、无人机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智能预警、农机无人作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优果率显著增加。大力研发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供求对接机制,举办杨凌农高会等品牌展会,集中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导科研人员把科技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农业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和科技转化的深度广度。陕西应在全力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基础上,重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打造人才引力“强磁场”。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用好“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选派驻村干部等基层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如安康市发展“归雁经济”成效斐然,大批“新乡贤”带回项目、资金、理念,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人才。
改革评价制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改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畅通乡村人才提升渠道和干事平台,落实科研人员兼职取酬、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推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行“技术股+现金股”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涉农企业,极大调动了创新积极性。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优化人才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方面向服务乡村的人才倾斜,努力解决其后顾之忧,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广袤田野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