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提出,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协作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以县城为枢纽,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聚焦“兴产业”“优服务”“强城镇”“富乡村”“促融合”,推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区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以“兴产业”为引领,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串珠成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把“兴产业”作为核心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链延伸与融合为路径,以政策与平台为支撑,积极打造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特色产业更好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推动县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都市圈、城市群与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国家级园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路径,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专精特新产业园区,通过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统计分成的跨园区合作机制,引导乡镇产业和农村集聚点产业向县域核心平台集中。支持省级开发区整合邻近县域园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动县域产业园区发展实现规模扩张与质效提升,夯实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以“优服务”为主题,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加快以优化县城人居环境为核心,大力推进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等配套设施,扩大社区公共文体活动空间。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下沉延伸,实现县域公共服务资源提质扩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加快。加快县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数字网络覆盖面,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
以“强城镇”为重心,提高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效能。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必须进一步强化以大镇、强镇为引领协同发展,积极开展大镇、强镇梯度培育计划,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全国影响力显著的标杆镇。实施差异化产城融合策略,对毗邻县城的大镇推进市政设施同城化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对远离县城的强镇支持其建设县域副中心,增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分类培育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形成“镇域专业特色化、村域发展差异化”良性互动。推动县域、镇域、村域协同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协同布局,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支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积极拓展多元融合型消费空间,构建城乡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实施“放管服”改革赋能增效行动,严控乱收费、乱罚款、乱干扰等行为,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以“富乡村”为核心,不断拓宽乡村富民多元增收渠道。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巨大的要素市场。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不断拓宽乡村富民多元增收渠道。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施“特色产业强村”行动,打造优质优价乡村“土特产”精品,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土特产+商贸”“土特产+文化”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建立健全山、水、林等重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林药、林菌、林蜂等低碳产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合作社经营、原材料供应、社会化服务、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式,让乡村群众更多参与产业发展过程、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激发其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强化金融支持、财税优惠、小农户支持政策等方式,支持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以“促融合”为牵引,加快畅通城乡要素高效流动。新形势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以区域协同融通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释放各地发展潜力。以“促融合”为牵引,畅通城乡要素高效流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制定城镇不同土地用途转换规则和正负面清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以“数据确权”“证件确权”等方式探索农村户籍与“三权”分离,建立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将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和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优化返乡创业生态。创新技能提升机制,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扩大县域普惠金融试点,创新城乡融合金融服务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各地开展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对列入省重点工程和省重大产业项目的给予优先支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制定出台重在落实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通过试点示范与典型引路,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进以县城为枢纽的城乡融合与区域间联动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