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4 08:26 作者:周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正在形成。陕西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绿色产业兴起来,绿色动能强起来,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今年初,陕西出台了《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陕西力量。

扎实开展试点,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通过开展试点,既为大范围改革实践投石问路,也给局部先行先试辟出空间,是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要充分把握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特征,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用能结构等进行优化,从源头促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围绕高碳行业和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协同创新,加快绿色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全过程减排治污。要充分发挥碳达峰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保障能源供给、经济运行和百姓生活稳定的同时,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实施源头减碳和过程降碳,通过林业碳汇、生物固碳、原地封存等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示范和试点推广,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各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支持试点先行,从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区域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及时总结经验和适时推广,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推动碳排放量占比较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围绕转型发展主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转型发展主线,促进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协同创新效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要依靠技术创新引领,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产业化,加快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促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要不断减少交通运输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快清洁能源的替代推广,通过强化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以及优化运输组织管理,提高多式联运能力,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要深入推进绿色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加快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要将绿色低碳元素嵌入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包装储运、使用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加强相关的绿色认证管理,同时积极释放“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激活绿色消费市场。要加快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农村清洁取暖,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业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变,立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目标,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聚焦多个重要方面,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科技、金融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和可靠的金融支持。不断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制度规范及登记、出让、转让、抵押等配套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细化绿色金融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具有较长周期和较高风险承受力的作用,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服务。引导和规范绿色PPP项目投资建设,优化相关的绿色投资基金,为绿色项目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推进绿色转型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政策工具、运作规则、技术标准等衔接互认,共同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此外,重视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安全问题,坚持先立后破、坚守安全底线,确保转型风险可控,保障转型顺利实施。

健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陕西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快形成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地方标准制修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探索建立美丽陕西监测评价指数。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深化大数据、智慧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推进低碳零碳负碳与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实践推广,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全国生态日、环境日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