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天津日报《学习周刊》策划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通过深入解读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阐释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生动呈现天津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讲述书籍文字里烽火岁月不屈不挠的斗争传奇,激励我们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胜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序幕。在长达14年的抗战岁月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以来最为惨烈的民族灾难,同时也迸发出最为壮丽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逐渐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伟大精神的铸就,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消极抵抗到主动抗战,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一、勇挑历史重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抗战精神的政治方向
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铸就的民族精神高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坚定承担起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重任。
1931年9月18日夜,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帜,于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紧接着,9月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东北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升级,在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全民族的大团结,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为此,中国共产党自觉站在捍卫民族独立的最前沿,以“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为己任,主动调整政策,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策略运用的高度灵活性。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正确处理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与联合合作的关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动员全国民众,实行全面抗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报告,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路线的核心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形成战胜强大敌人的力量源泉。
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造性地开展了人民战争。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直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牵制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而且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战略支撑。更重要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战精神的培育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基地。
二、凝聚民族意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奠定抗战精神的群众基础
民族意志是整个民族行动一致的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坚定的信念、有力的行动,将全体爱国同胞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引领民族抗争的时代洪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下,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不仅民族自信心严重丧失,而且社会凝聚力极度涣散,民族意识普遍淡薄,抵抗意志相当薄弱。孙中山曾痛心地说:“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正因为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使得日本敢于侵略我们,而若将工农大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中国共产党遵循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广泛的社会动员,使各阶层民众逐渐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更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死存亡。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从哲学高度阐明了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党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阵地。仅《新华日报》在重庆发行期间,最高日发行量就达到5万份,读者遍及当时的国统区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广大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自发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自觉的抗战行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了空前的觉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基地。1939年陕甘宁边区进行第一届参议会选举,投票选民占选民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80%。1941年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时,80%的选民参加了投票选举,绥德、延川等县的参选率高达95%。通过民主实践,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教育方面,根据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陕甘宁边区小学数量由1937年的545所发展到1945年的1395所,中学也由1所发展到7所。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大大增强。
共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抗战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逐步构建起全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核心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高于一切;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种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有民族特色的价值体系的确立,为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地区的中华儿女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和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战作品。1935年,聂耳和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939年,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歌曲,都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精神武器。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是因为它们准确把握了民族情感的脉搏,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的心声。通过文艺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这种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团结,使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塑造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升华抗战精神的价值内涵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这种气节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和模范带头作用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教育,使广大军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白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道理。
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是这种民族气节的突出代表。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濛江县壮烈牺牲。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军也为之震惊和敬佩。1936年,东北抗联第3军第2团政委赵一曼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在英勇就义前,她给儿子留下遗书:“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年仅31岁的她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广大民众,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们发扬革命精神,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指挥下,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而八路军仅伤亡30余人。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在河北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弹尽后跳崖,他们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4连82名战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阻击日伪军,全连壮烈牺牲,被誉为“刘老庄连”。
根据地民兵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勇气。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冀中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反“扫荡”中英勇奋战,共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必胜信念的确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抵抗。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和巩固的。1938年5月,面对当时社会上弥漫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思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和前途,指出“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这篇光辉著作强调了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以及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从信念层面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而且鼓舞了全世界被法西斯侵略的人民,推动了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成为全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思想表达、理论概括和高度呈现。《论持久战》共印行了50多版,发行量达数百万册,不仅在根据地广为传播,在当时的国统区和许多国家、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实际斗争成果,不断强化人民的必胜信念。在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日军实行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亲自开垦了一块地,朱德也经常到南泥湾参加劳动,把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大生产运动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树立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蕴含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铸就抗战精神的实践启示
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需要先进政党的引领和塑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在组织上领导了抗日战争,更在精神上引领了整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这种精神引领作用,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铸就民族精神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救国的正确方向,反对投降主义和分裂主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铸就提供了根本保证。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促进国共合作,维护抗战大局。即使在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的情况下,党也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始终不偏离抗日的大方向。这种政治定力和战略清醒,保证了抗战精神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指导抗战,更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英雄气概。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在这些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十字岭突围战斗中牺牲,年仅37岁,他是抗战期间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激发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源泉。
其次,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使抗战真正成为人民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改善了人民生活,使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体,赢得了人民拥护。正是因为坚持群众路线,伟大抗战精神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人民群众不仅是抗战的主体力量,也是抗战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了抗战精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坚定了抗战信念,培育了抗战精神。党创办了大量报纸杂志,如《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及时传播抗战信息,宣传抗战道理。党还通过开办各类学校、举办培训班、组织宣传队等方式,对军民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抗战精神的升华提供了思想保证。
最后,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重塑中华民族的意志品质。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党在成立之初就把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党的斗争精神与全民族抗战意志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关系。党的斗争精神通过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传递给广大民众,激发了他们的抗战意志;而全民族抗战意志的高涨,又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斗争精神。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品格。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华民族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归根结底是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其他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思想、理论、政治、组织等多个方面。在思想上,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为树立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理论上,党能够从历史发展的大势看问题,认识到正义战争必然战胜非正义战争,科学认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为抗战精神的铸就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在政治上,党能够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相信依靠人民必能战胜一切敌人,从而超越狭隘的阶级和集团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组织上,党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从而保持战略定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动摇、不妥协。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政治、组织上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成为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力量,成为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就可能拖得更久、付出的代价更大,我们的国家更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更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也能够创造伟大的精神文明。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深刻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精神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精神上的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