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9 13:32 作者:周婧 高丹丹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揭示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动力来源,廓清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认识人民的需要是文化发展根本价值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对高质量文化作品、高水平文化活动、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只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形式、文化载体、文化活动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推动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推进文化建设,要深入挖掘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始终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精准地进行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创造出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牢牢把握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旗帜和灵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包含着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使文化发展最新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切实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

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使文化领域的服务和产品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聚焦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向乡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便捷高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信念、抚慰心灵、滋养灵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使人民群众获得思想启迪和境界提升,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其核心在于人才。要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做好文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要厚植尊重文化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文化沃土,优化文化人才培育体系,促进文化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全方位提高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