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中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跃升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

从世界视野看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11:59 作者:陈文玲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外交格局和地缘关系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和演化。这对中国提出了异常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跃升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中国为什么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历史、中国历史的伟大回归。中国的和平发展、快速发展和不可阻挡的发展,是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历史背景。

必须认识到,中国在近几百年历史中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近现代发达国家,要抢抓时间加快“补课”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历史上曾经创造盛世的强大国度,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交替中,在世界格局和体系的不断重构中,一度成为了落伍者。除了西方列强通过工业优势进行殖民扩张和武装侵略(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加剧资源流失和国家贫困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而中国仍依赖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欧洲通过大航海时代建立了全球贸易网络,而中国当时因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发展获得技术优势,科技创新积累了资本,资本支撑了军事力量,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剥削压迫和军事侵略的绝对优势。

近几百年,世界每更换一个霸权国家或者说领导者,一般都会发生一两个世界级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革命。英国取代法国的重要原因是1815年开始的蒸汽机革命。美国替代英国不仅因为美国是电的发明者,是电气革命的先导者,更重要的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它超过英国成为最大霸权国家,冷战结束后成为单极霸权国家。在美国形成单极霸权国家之前,美苏两国争霸,全球进入冷战时期。二战结束后,这两个超级大国分别代表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政治制度,形成东西方对峙。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了关贸总协定(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秩序、全球规则与全球治理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基于此的国际秩序。

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军事力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1978年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接受了虽然尚不公平但却有矩可循的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际秩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中国正在加快补上生产力发展的短板,加快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加快创造支撑一个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能力,加快实现作为强国的历史回归与辉煌。

必须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动荡和演化,世界话语权不可能是霸权国家间的永续转移,必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间更替

美国保持了近百年霸权国家地位,现在既要保卫存量霸权,又要创造增量霸权。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在对华战略目标绝无改变的情况下,对中国全面开始了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且希望通过调停乌克兰危机拉住俄罗斯。所以,并不是中国想挑战美国、超越美国、替代美国,想成为世界霸主,而是美国政界、战略界从布什、奥巴马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讨论中国的所谓潜在战略威胁和现实战略威胁,对华强硬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共识。

现在世界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由于战争,特别是一战、二战使欧洲中心主义瓦解,现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印巴冲突、以伊冲突等终结了欧洲中心主义。欧洲曾经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和产业链供应链中心,但现在欧洲中心地位大大弱化。美国实施贸易战、促进北约大幅度增加军费、推行《通胀削减法案》等不断虹吸欧洲企业,以及俄欧关系短期内难以恢复,导致欧洲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复从前。美国虽然还保留着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军事力量,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选择了错误的战略方向,使其提前从发展的巅峰迈向历史的转折,北美区域国家将整体受累。

二战后,亚洲整体保持了和平发展之势,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70%以上在亚洲。亚洲拥有全球60%的人口;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GDP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2024年为48.1%,2025年预计为48.6%;亚洲制造业产值占全球45%左右,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密集的地区;全球外资对亚洲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在波动中上升,近年来达60%左右,中国和东盟仍是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亚洲经济体;亚洲贸易占全球30%左右。未来,亚洲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亚洲经济将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必须认识全球南方的整体崛起,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硬核举措,为南方国家自立、自强、自主发展创造新的方向与愿景

“全球南方”并非单纯的地理概念或经济概念,而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于相似历史境遇、现实发展阶段、共同发展目标、相同政治诉求而形成的身份认同。“全球南方”最初泛指没有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冷战结束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全球南方”兴起的集中体现,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代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关键力量。全球南方的主体国家,大部分是殖民时代那些被殖民的国家。

二战以后殖民体系被打破,但是世界经济秩序和世界格局重塑的基础还带有殖民时代的痕迹与遗留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南方国家不断觉醒,越来越快地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仍在不断变革与演化。总体来说,二战以后,世界保持了80年和平发展大势,形成了投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以及基于此的全球治理体系。或者说,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大势。南方国家目前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是21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变化之一。备受瞩目的“全球南方”正崛起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和新高地,在科技领域展现出蓬勃活力,预示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从新兴市场到创新实验室,从科技初创企业到全球科技巨头,“全球南方”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作为其中一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建立国际公平正义体系赋予了更具时代要求的全球政治内涵;提出独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政治底色,发展振兴是“全球南方”的历史使命,公道正义是“全球南方”的共同主张。中国成为“全球南方”发展经验、发展资源和技术的积极共享者,引领并维护“金砖+”合作模式,使金砖国家合作的影响超越成员国和地区范畴;积极开展共同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发展权,积极与其他国际组织协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为南方国家加快发展不断进行开创性探索。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