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四重维度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11:27 作者:周敬青

●核心观点: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坚持调查研究为重要路径、坚持自我革命为根本答案,只有把握好这四重维度,才能不断开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局面

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号召。笔者以为,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坚持调查研究为重要路径、坚持自我革命为根本答案,只有把握好这四重维度,才能不断开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局面。

初心维度

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余年奋斗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并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第一位。“至上”意指地位、权力等处于至尊地位、最高位阶。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任何政党如果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科学回答了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八次党内集中教育。这一系列集中教育的落脚点都同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四部坚持人民至上、坚守初心使命,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和改进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围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总体目标,找准为人民服务的发力点,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信心维度

坚持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为民造福是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结果和意义。坚持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核心要义,就是解决好“政绩为谁所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团结领导亿万中华儿女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迈入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焕发生命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关键就在于党能每时每刻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这是我们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信心的最硬底气所在。

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个“阅卷人”的角色定位和“两个是否”的新标准,是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党的价值定位准不准,道路选择对不对,服务内容实不实,成效结果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裁决、靠人民评判。评判标准就是人民的满意度,具体内容就是人民的获得感,最终结果就是民心向背。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的评判中知得失,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评判工作的标准度,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实现“群众满意”与“领导放心”的有机统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为民造福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针对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避免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社会现象。新征程上,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恒心维度

坚持调查研究为重要路径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策略的制定也只能依靠调查研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深入调查研究是一座桥梁,连着真知与行动,连着信息与决策,连着党心与民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领导干部干工作掌握客观、准确、全面、生动的一手材料,就应带头勤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相结合,必将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共识。

准确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中国是互联网大国,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新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全媒体、云计算等日益普及,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环境、形势、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也要与时俱进。党员干部干工作必须注重提高数字素养和数字治理能力,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决心维度

坚持自我革命为根本答案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通过自我革命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继“窑洞对”毛泽东同志提出让人民监督政府第一个答案后,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立场,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依靠力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机制。

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马克思看来,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只有深深植根于工人阶级,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进而与“真正的人民”一道开创前所未有的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苏联共产党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有前途、最有影响力的党,但是“苏共在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政权,在有二百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二千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在历史和人民的双向选择中走向了“亡党亡国”。这从反面印证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劳动人民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警示党必须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自我革命、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底气所在。政党对所代表主体的利益选择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前途。马克思主义政党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从谁的利益出发、以谁的利益为标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党章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旺盛生机活力,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针对一段时期党内存在的群众观念淡薄、群众感情冷漠、群众观点缺失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纠治“四风”,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守住了不负人民的底线,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