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11:39 作者:王作宝 林天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章,集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要更加自觉地学习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把握民生事业发展规律、破解民生突出问题、有效推动民生工作,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深刻理解“民生为大”蕴含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重要论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占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充分贯彻。

传承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重民亲民、利民富民、爱民为民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重要论述,是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升华,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文化自觉。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造福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民生为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和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国围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全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各地积极探索民生实事项目年度清单式管理、“一老一小”重点民生领域专项改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找人”机制,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精准化、精细化。

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民生为大”就是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教育经费投入连续多年占GDP比例超过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稳居财政支出前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基本医保基金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压减非急需、非刚性和一般性支出的背景下,党中央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生动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收入稳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新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住房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向基层延伸;公共文化、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践行“民生为大” 书写人民至上新答卷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述,并联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新答卷。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民生保障面临新挑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树立“民生为大”的理念,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改善民生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尺度,才能在实践中把党的初心使命真正落实到民生改善的具体举措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任何工作都不能超越这一基本国情。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把增进民生福祉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障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发展的动力,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全面推进各领域民生建设。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扩大就业方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都能享有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要实施积极的人口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要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织密兜底保障网;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合的制度体系,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2AGL01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