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核心在于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点”与制度体系改革这一“面”的辩证关系,通过“点面”互补、协同推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牵“点”启新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驱动力
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实践形态,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棋局中的“关键一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驱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带动其他制度体系的“全面开花”,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性变革,这是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推动全局性发展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这深刻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和关键作用。
从理论逻辑看,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关系视为交往形式。就决定性作用而言,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规定和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塑造,进而影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就是直接立足于这一基本矛盾,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影响和塑造整个上层建筑,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从历史逻辑看,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功经验。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坚持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确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基本框架,到新时代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从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到着力建立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引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系统性、深刻性变革,既铸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也持续助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立足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突破口。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牛鼻子”,才能在新征程上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拓“面”筑根基:以制度体系改革为全方位保障
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问题。制度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统筹协调各方面的改革举措,坚持破立并举、系统集成,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的配套和协同,才能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关键阶段,单纯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已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整体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并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改革的重要原则,强调“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这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就历史逻辑而言,重视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系列重大制度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就现实逻辑而言,制度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建设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要求,通过强化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实现制度体系的系统改革,使各项制度彼此呼应、相互促进,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激发改革新动力,有效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总之,制度体系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承担着筑根基、夯基石的重要作用。因此,是否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改革,关系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是否明确、实践进程是否有序、活力动力能否激发、目标效果能否实现。只有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才能为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确保改革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和制度保障。
融“点面”促协同:实现经济与制度双向赋能
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需要制度体系提供法治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保障;而制度体系的完善又依赖于经济领域的实践创新和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这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共进。一方面,就理论逻辑而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点”,则是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通过重点突破释放改革动能,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示范和引领。以制度体系改革为“面”,则是从整体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套,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就实践逻辑而言,则是注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现实依据,推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优化又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的双向赋能,才能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点面结合”体现了改革方法论中“重点论”与“系统论”的有机统一。经济体制改革以局部突破激活全局,制度体系改革以系统集成防范风险、巩固成果。这种方法原则既避免“单兵突进”的碎片化弊端,又防止“面面俱到”的资源分散性,通过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改革的辩证关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点”,以制度体系改革为“面”,通过“点面”互补和协同推进,实现改革的整体效应最大化。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和方法论研究”首席专家、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