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13:32 作者:裴泽庆

●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民族独立,坚决维护民族利益,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巩固者、维护者,为抗战胜利注入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理论和正确战略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同时用优良作风赢得民心,建立深厚群众基础,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广泛的社会动员力,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扩大其对华掠夺的利益,将侵略中国的手段转为直接的武力侵略的形式。随后又作出了《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加紧的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而引导他们到坚决的无情的革命争斗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作战。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发出《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布告。1935年6月15日,《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发表,公开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时发挥了伟大政治引领作用。

面对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总动员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在10月1日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正式发表,史称《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随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议决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当局对日本的不断妥协退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把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汇聚成了勠力同心、共御外侮的历史洪流。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空前迸发,就无法形成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全民族抗战局面。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民族独立,坚决维护民族利益,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巩固者、维护者,为抗战胜利注入决定性因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应对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正确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始终是党的生命。针对“亡国论”“速胜论”以及抗战向何处去的思想迷雾,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发表《论持久战》等著作,科学预见战争趋势走向,有力驳斥各种喧嚣谬论,极大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为指导全国抗战提供了理论纲领。《论持久战》发表后,党的宣传工作也随之展开,在国统区、沦陷区、根据地发行了多个中文版本,此外还有英文、俄文、日文等多个版本传播,为积极争取统一战线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论持久战》为指南,在战略指导上,制定实施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游击战战略方针;在战术策略上,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和广大的敌后战场,有力赢得了战略主动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战最前线,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1941年5月,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坚定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理论和正确战略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汇聚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汇聚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国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统一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动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把促进民众大觉醒与促成群众大团结统一起来,在如火如荼的斗争实践中锤炼出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在风雨如磐的艰苦考验中锻造成中流砥柱和主心骨。面对抗日民主政权如何建立、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人民关切,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创造性提出并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论,给全国人民描绘了中国发展的新图景,极大鼓舞了广大群众和爱国人士的必胜信心。1943年5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订立十条行为规范。西安当时作为国民党在西北的政治中心出现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现象与延安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展现的“十个没有”政治生态形成鲜明对比,国共两党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和后方治理策略,极大影响到人心向背。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我们党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以作风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全民族抗战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同时用优良作风赢得民心,建立深厚群众基础,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归根结底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深化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研究阐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汇聚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